第187章 螳臂挡车
日子一天天过去,京口案的內情,渐渐传了出去,在建康朝野上下,掀起了一阵狂风,让所有人心惊不已。
这些年江盗杀人,死了近千百姓,在建康的高门士族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庾希的所做所为,才是最大的问题,
资敌,运送的还是军器,其中不仅包括兵器,竟然还有兵船,对象还是威胁最大的燕国,这无论哪一条,都触及了所有人的底线。
確实建康很多士族醉生梦死,不想北伐,但即使是最保守的江东士族,也还是想抱著建康这一亩三分地,没有人会希望北面的蛮胡真的渡江过来,將他们变成奴隶!
军船落入燕国手里,不单单代表燕国能用船运送兵士,还有可能导致燕国取得大量造船技术,
若是其动用国力组建一支庞大舰队,直接渡江攻击建康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庾希已经变成了全建康的敌人,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他说话,更不会保他。
在很多人眼里,庾希即使不死,也彻底完了,而朝廷迟迟不宣判结果的原因,八成在於空出来的徐充二州的归属。
而庾希的罪责,更表明先前桓温对其弹劾不是空穴来风,如今事情兜不住了,桓温派自然藉机造势,鼓譟朝廷让桓温代掌二州。
朝廷自然也明白在这一点,所以內部诸王重臣头痛不已,商量如何妥善处理,拿出一个让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而且还不能让桓温从中得到好处。
这牵扯扯各方利益太多,自然迟迟没有定论,包括谢安诸葛在內,都忙得焦头烂额,时常失眠,过得颇为痛苦。
而离著建康二百里的姑孰城內,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城內正中,是一座占地极广,规模恢弘的府邸,这便是桓温的大司马府。
这是桓温开府仪同三司,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后,,將幕府从赭圻移镇到了此地,势力如日中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作为普朝权势最炽的人物,他在这里坐镇,本就是对朝廷的隱隱威,虽然当初是因为抵御燕国入侵,朝廷不得不为此,但请神容易送神难,如今若要桓温去別处,反倒难了。
桓温的相貌,也堪称人中龙凤,时人评价其姿貌伟岸,风度翻翩,谈吐豪有风概,如今的他正坐在堂中上首,和下首几位幕僚说著话。
今日桓温召集一眾属,处理这几日政事,诸事已毕,只剩最后一件。
他面前的桌案上,摆著数本厚厚的书册,桓温伸出手指,隨意翻动,里面的內容,竟赫然是这次京口事乱的情报。
桓温虽然早已將其翻了好几遍,但饶是他见多识广,经歷了不少大风大浪,还是为此事內情曲折,心里產生了少许波澜。
他抬起头,对下首坐在前面的一名弱冠少年说道:“元琳族弟,倒是有几分搅事的本事。”
这少年便是王洽之子,王謐族兄王珣,现为桓温主簿,他恭敬回道:“稚远之能,远胜於我。”
桓温不屑,“不要因为是你同族,就替他吹嘘,说不定背后有人指点,他只是被人推出来的。”
他指向王珣对面另外一人,“也许他背后就是你阿父,不是吗?”
那人早有应对,认真道:“阿父虽然阅歷丰富,但这个局,他一个人应该是无法操盘的。”
这便是的儿子郗超,当世名声最盛三名士之一,和王珣同为桓温谋主。
这也是朝廷至今无法对京口案定论的原因,王氏郗氏,都和桓温关係太近,到时候即使推掌管二州,又焉知其会不会因超的关係转向桓温?
超继续道:“主公也应该看了整件事情的情报,我只能说王謐相当不一般,是个极为麻烦的存在。”
桓温眼神一肃,“你们两个都这么想?”
“说来他和你们两个,都颇有渊源,怎么会胆敢和我作对的?”
他指向另外一人,“听说辩玄会上,他还得到了怀祖的支持?”
“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次是王述的儿子王坦之,同为三名士之一,其先为司马昱参军,现投靠了桓温,为司马府长史。
王坦之听了,出声道:“他应该是有真才实学的,能得传支道林六论,岂非一般人物,这可做不了假。”
“关於他辩玄的本事,愷之和他较量过,应是心中有数。”
他的下首,正坐著顾愷之,他当初和王謐分別后,便来到姑孰做了桓温参军,颇受桓温赏识。
他闻言苦笑,“稚远辩玄之能,我远不能及,其厉害之处,不仅在於玄理,还在於其语埋机锋,稍有不慎,便会落入他的圈套。”
“我虽自付不如王凝之,但也听过清谈盛会的內情,稚远比之半年前,更要厉害数倍,可见他当初並没有拿出真本事对付我。”
王坦之接口道:“確如愷之所说,他步步设伏,逼得王凝之自取其辱,显然谋划甚深,和揭发京口真相的手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恕我直言,建康之中,找不到第二个如此心机深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