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寻根社会性话题!——给巴金一个薄面子
又过了好几天,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参与寻根文学笔会的事情开始慢慢发酵了。
《文艺报》已经开始报导了前几天的“寻根文学”笔会了。
《文艺报》不仅仅是文学评论的阵营,更多的也是各种文坛大事的新闻周报。
由李拓写了一篇:《『寻根文学”笔会完美落幕,新文化思潮的诞生?》第一个发表,
“十月中旬,在hz市,举行了由茹志娟同志主持,以李有思所著的《落叶归根》为中心的,关於『寻根文学”的笔会。”
“会议中,李有思提出来三个观点:文学批评的转向,小说观念革新,地域文化的书写。为整个寻根文学的研究提出来了三个十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主题。”
....
杂誌一时之间引起来了广泛关注。
《人民文学》编辑部。
刘心武倒了一杯茶,坐回办公室里面。
手里拿著报纸的王蒙说道:“『寻根文学”笔会召开,人家都要开创一个新的文化思潮了呀,
心武!”
“不是前几月就有了吗?”
前几月的“寻根文学”就只有小范围的討论,仅仅是李拓这些人在一些杂誌上面发表评论,反而是这个会议的召开才是真正象徵著这个思潮的开启。
至少是会引领无数作家去研究寻根文学。
“那不一样,这次会议才是真正让文学界承认了『寻根文学』,笔会去了不少北平和上海的中青一代作家呢!”
刘心武笑著说道:“老王这是来说我过时了?不过前几年伤痕文学的思潮基本就结束了。我看改革文学也要结束了。”
王蒙点点头:“我们不都过时了吗?”
刘心武指著文段里面,关於茹志娟对於李有思的称讚不知道被谁记下来了:
“人家还说李有思是『王蒙”呢。”
王蒙嘿嘿一笑:“哎呀,我年轻时候可没有他这个影响力。”
但他嘴角的幅度抑制不住扬起来,这种高兴是抑制不住的。不过王蒙暗自对比了一下,自己出名的时候,確实也引起来了广泛的討论,但是李有思真不太一样,他已经引起来了一个文化思潮。
就这个起步都比自己高出来太多了,未来的成就不一定比自己低。
过了一会儿。
办公室的铃声忽然响了起来,王蒙起身去接:
“这边是解放军出版社,下午我找人对接一下《我的团长我的团》出版事宜。”
《我的团长我的团》在《人民文学》上面发发表,是因为杂誌社比起来《解放军文艺》影响力更加的广泛,但是出版单行本的事情就应该由解放军出版社来定了。
王蒙应了一声:“知道了,下午过来吧,那通知李有思的事情?”
“李有思的事情,也是我们来对接。”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叮铃铃,电话简洁命令,说完就掛断了。
“谁呀?”
“解放军出版社的。”王蒙回头。
除了这个出版社,其他的出版社对於《人民文学》態度都是无比的好当然解放军出版社提出来联合出单行本的时候,这就属於政治命令了,《人民文学》配合工作就行了。
“单行本啊!也难怪,他是总政的作家。”
北平的一个胡同里面。
汪曾祺在自己的夫人的要求下面打开了报纸。
汪曾祺的爱人是自己的西南联大的“对象”施松卿,两人在联大认识,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施松卿性格温和、知性,对汪曾祺的生活和创作都有著重要影响,
“新思潮?你要不写写作品?”
汪曾祺摇摇头:“李有思的想法很好,不过我属於三不沾,我写的东西不太適合这个。”
“真的?”
“当然,不过下次可以找他吃个饭,聊聊这篇小说,以前还指导过他一次没想过这么快就到这么高的成就了。”汪曾祺小小骄傲。
除去北平的《文艺报》这个杂誌,上海的《上海文学》上面也发表了一篇文学评论,周介人的《青年作家与青年评论家对话共同探討文学新课题》。
而《城》上面发表了李杭育的《我的1984年》。
都提及了这一次的歷史性会议。对於会议的召开都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和总结。
《收穫》杂誌社。
时年80岁的巴金正在整理《隨想录》第五集《无题集》,最近几年他其实一直在操办自己的后事,各种巴金文献、巴金纪念馆的事情,四处跑。
沈从文早早隱去江湖,最具影响力的一代人也只有他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