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省报为其正名(6000字)
稿件送审时。
年轻记者方锐还有些志芯。
毕竟,个体经济、批发市场在传统主流媒体上,尤其是省报这样严肃的平台上,还是敏感词。
但出乎意料,总编辑看后,只沉思片刻,“好文,应景,正好契合深化改革的討论,明天二版头条发!”
阳光再次洒满浙南大地。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尽,县城的大街小巷已经响起邮递员清脆的自行车铃声。
宋明理习惯性地来到办公室,打算像往常一样先泡杯热茶,再看看今天要处理的文件桌面上,秘书送来的那份散发著油墨清香的《浙南日报》引起了他的注意。
省报不是每天都看,但今天头版的巨幅標题似乎有点特別。
他端起茶杯,啜了一口,漫不经心地翻开报纸。
目光掠过一版要闻,准备翻页时,二版左上角那篇占据了大半版面的报导像磁石一样吸住了他的目光!
“地处瑞安西南、甌江之畔的马屿镇,因一个新生心臟的强劲搏动而显得格外滚烫一马屿光明服装批发中心”
报导没有停留在泛泛的歌颂,而是用密集的信息点构建出澎湃的浪潮。
开业仅半月,批发中心日均客流量逾两千人次。
正月二十三,单日营业额一举突破八万元大关。
这相当於望江乡全乡往年同期財政收入的数倍,更远超县城多家国营百货的月营业额而且这里是一个链条清晰、管理规范的小特区,记者现场看到,每一位经营者都亮证上岗,崭新的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悬掛在各自摊位上方。
厂价直销的標籤旁,统一摆放著带有『光明製衣厂』或『光明塑编合作社”税號、品名、数量、单价、金额清晰列印的进货发票。
其中提到,批发中心的真正活力,在於它激活了无数根深入乡村的毛细血管。
从中心批发走大批量工装、夹克、衬衫的货郎陈水根们,踏著印有光明合作社的三轮车,將时兴的服装送往瑞安、平阳、文成甚至闽北福鼎的边远村落。
稿件当然也採访了批发中心的缔造者陈光明。
“我们没有秘密,就是想把好东西以更快的速度、更公平的价格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面对记者,陈光明笑容坦诚他身后的办公室白板上,清晰的记录著次日要发往几个大型代工点的布匹数量和即將上马的新款服装打样进度。
“政策开绿灯,我们只是搭了个台子,让有本事的小生產能直接对接大市场。”
“这不仅仅是赚钱,更是给千千万万个商贩们一次挺直腰杆、靠双手致富的机会!”
报导的结尾则提到个体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已在甌江之滨破土而出。
这股甌江春潮,正是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最生动、最热烈的回应。
它不是什么歪风,而是改革大潮中一朵必然的、活力四射的浪。
疏通渠道、规范引导、去除桔,让千千万万的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才能真正激盪出促进农村发展、繁荣城乡经济的壮阔大潮!
整篇报导字字珠璣,图文並茂。
大幅的批发中心內部照片: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柜檯闪亮,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充满了希望和干劲。
配图文字直指核心:
“政策落地,市场激活,个体经济生机勃发!”
报纸猝不及防砸在了宋明理的心口。
他紧紧著报纸边缘的手,指节已经因为过度用力而发青。
那加粗的標题、那鲜活的数据像一记记重锤,砸碎了他最后一丝侥倖的幻想,也砸得他头晕目眩。
报导里那些清晰到无法质疑的照片和票据,那些言之凿凿的农民收入对比,那些明確引用中央政策的话语,像最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他的脸上。
报纸上那一行行铅字,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旋涡,正將他过往几十年的认知和坚持无情地捲入其中。
他感到一阵室息般的胸闷,脸色由白转青,再由青转灰。
“噗通!”
一声闷响,宋明理终於支撑不住身体,无力地跌坐在宽大的皮转椅上,沉重的身躯让椅子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窗外,阳光正好。
远处有隱约的喧囂声传来。
报纸的影响力如同投石入湖,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到县城的每一个角落。
批发中心里,余安一大早就拿著一背刚送到的浙南日报,兴奋得像个孩子。
他让人把报纸贴在管理区办公室门口最显眼的公告栏上,又特意让门口维持秩序的运输队员把高音喇叭的音量调大了些,播送著报纸摘要。
“號外!號外!省报《浙南日报》重磅报导咱们光明服装批发中心啦!”有识字又爱看热闹的货郎大声喊著,一时间,人流更加汹涌地涌向公告栏。
王老四今天特意穿了那身崭新的深蓝色中山装,激动地站在自己的摊位前,手里捧著一张报纸,嘴唇哆嗦著。
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让他的背脊挺得前所未有的直。
“省报说咱们是个体经济展活力,瞧瞧,这话听著多提气!”人们的议论声充满了兴奋。
往日里残留的一丝因国营单位挤压而產生的不安和怯弱,被这张报纸彻底驱散。
陈光明和林雨溪站在管理区二楼的栏杆旁,望著楼下这幅情景。
林雨溪的眼眶微微有些发热,她转头看向丈夫,轻声道:“光明,省报—这真的太好了。”
陈光明的脸上也带著由衷的笑意。
他拍了拍媳妇的手背,“文件是方向,报纸是號角,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正名。”
虽然他早就已经知道时代的走向,此时也忍不住激动,自己竟然有幸成为推动变革的亲歷者此时,那几位曾奉旨前来查帐的工商局干部老刘等人,也默默来到了批发中心门口。
他们没有再像上次那样径直闯入,而是站在不远处,手里也捏著那份《浙南日报》。
老刘的脸色复杂难言。
他看著报纸上王老四捧著发票的样子,再看看眼前人头赞动、秩序井然的批发中心,又想起昨天去国营百货二楼那冷清得疹人的场景,心中五味杂陈。
“老刘,咱们之前——”
旁边一个年轻的干事有些尷尬地开口。
老刘摆摆手,深深地吸了一口带著浓重布料和汗味儿的空气,嘆道:“事实都登在省报上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看来啊,这市场真的是变了天了,咱们以后的工作重心,得放在怎么服务好、规范好这些新业態上嘍。”
那严肃的面容第一次在面对批发中心时,露出了一丝释然,甚至有些许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认同。
时代的大潮,终於连他们这些站在岸边的人,也无从迴避地淋了个透湿,消息自然也飞快地传回了乡里,传到了那些星罗棋布的代工点。
五丰村的旧仓库改造的工坊里,刘婶子放下手里的布料,戴上老镜,一字一句地给正在锁边的女工们念看报纸。
女工们的动作都慢了下来,眼神变得异常明亮。
不知是谁第一个鼓起了掌,紧接著,整个代工点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这掌声,是为自己而鼓!
她们不再是躲在村角落里缝缝补补的家庭妇女,她们的劳动成果,是省报认可的、活跃在流通前线的商品!
她们也是个体经济活力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曹主任看著手下人激动递来的报纸,满脸放光,在办公室里连转了几个圈,嘴里反覆念叨著:“值了,值了,当初支持他建批发中心,这把押宝真是押对了!”
这省报报导,就是他政绩簿上最耀眼的一笔!
而此刻,在县城里另一头,那间曾迴荡著鄙夷与抱怨的三层楼的冷清卖场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二楼的针製品柜檯,出奇的安静。
早上那份《浙南日报》被人悄悄放到了柜檯上。
两个售货员也不嗑瓜子了,也不摇铃鐺了。
两人脑袋凑在一起,默默地看著那份报纸。
她们看到了灯火通明的批发中心,看到了省报对个体经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