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犊子?
陈立民听到这话,当即就乐了。
他和东子,谁护著谁,那还不一定呢!
……
夜幕降临。
振兴侨谊农机厂里的灯光,一直亮著。
车间里,工人虽然干著两班倒的活计,但是这会儿大家都想著多加班、拿工资,赶紧完成生產任务,到时候厂里面有了效益,他们也能分奖金。
有的时候,不怕人懒不想干,怕得是就算干了也没钱!
要是干多干少一个样,没有上升空间,那谁还乐意拼命干活?
或许老邵他们曾经那些老一辈的技术员、高级工,有著大无畏的奉献精神,秉著革命精神,把自己当成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但是时代在进步,老邵这样的老前辈,终究会越来越少。
人活著就得吃饭,吃饭就离不开钱,工作干活,无非就是为了活下去,吃饱穿暖,进一步,就是活得有尊严,活得高兴。
然而这些……都需要钱,需要票,需要有盼头。
陈振东的厂子刚好能够满足他们。
也正是带著这种生產热潮,接下来的大半个月,振兴农机厂,一直都是以这种紧锣密鼓的架势生產,最终……在规定期限前,完美完成了订单任务。
等到资金到帐、回流,看著帐面上的资金,这会儿已经没人震惊了。
大家都已经彻底麻木了。
三十二辆农机,加上之前的钱,如果不算成本,中间流动的资金甚至將近有十万!
十万!
这是八二年,改革开放初期,东三省的侨资企业!
这个结果一出来的时候,別说是厂里面的人,就连当地的银行都被惊动了。
这年头,谁家出现一个万元户,那都是能被登上报纸的。
更何况万元户都是在南面冒头。
如今骤然出来了一个华侨投资的小厂,突然创收上万元,那能不引人注目吗?
当天,银行那边就来了电话。
紧接著,地方、税务局、侨务办,都一个个打电话过来。
別说是这边的侨务办,就连哈市那边的孙主任,都被这个消息惊动,在百忙之中,打电话过来了。
“哈哈哈,陈老弟,你让我怎么说你才好?用咱们读书人的话来说,那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就这么一段时间,你就给我弄出了个这么大的惊喜。”
孙主任说这话的时候,確实带著几分真心实意的感嘆。
说实话,他刚开始的时候,確实考虑到侨谊农机厂的模式,在计划经济下,会对国营企业有衝击,很容易分到一口肉吃。
毕竟嘛……市场上的潜在客户太多,只要生產的农机不算太差,基本上可以说是隨便捡钱。
但问题是,陈振东这哪里是捡钱,分明就是在捞钱!
当初说好外资入股,以协议的方式,和地方分配利润,陈振东占比七成。
结果这么一段时间过去,陈振东的腰包里就流入大几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