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陈秉文的肯定,程龙非常高兴。
“陈生,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始筹备新戏了?
我有个想法,想拍一部民初背景的功夫喜剧,类似《师弟出马》的风格,但故事更宏大一点.”
看着程龙跃跃欲试的样子,陈秉文知道他的创作热情已经被火爆的票房点燃了。
“新戏可以开始构思。”陈秉文肯定道,“不过不用太急。
先把这部戏的后续收尾工作做好,庆功宴要办得风光点,让大家都开心一下。
新戏的剧本你写个思路给我,我给你参考参考,至于资金方面你不用担心,威龙会全力支持你。”
“谢谢陈生!”程龙感激地说道,“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送走程龙,陈秉文心想,影视业务虽然目前不是主业,但程龙这颗棋子用好了,未来在品牌宣传和文化影响力方面,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看来,有必要物色一个懂行的制片人或经理人来专门负责威龙影视的日常运营了,不能总是自己直接过问。
傍晚,陈秉文难得准时下班,回到深水湾的家中。
父亲陈国富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报纸,母亲汪巧珍则在厨房里忙碌着。
自从搬进这栋大宅后,父母起初有些不适应,但慢慢地也习惯了这里安静舒适的环境。
陈秉文特意请了厨师和佣人,但汪巧珍还是喜欢时不时自己下厨,做几样家常小菜。
“阿文回来啦?”汪巧珍从厨房探出头,“今天煲了你最爱喝的莲藕排骨汤,很快就能吃饭了。”
“好。”陈秉文应了一声,在父亲旁边坐下。
陈国富放下报纸,看了看儿子:“最近好像没那么忙了?能准时回家吃饭了。”
“嗯,稍微喘口气。”陈秉文笑了笑。
他知道父亲是关心他,怕他太累。
“生意上的事,我和你妈不懂,也帮不上什么忙。”陈国富平和地说道,“就是看你整天忙进忙出,担心你身体吃不消。
钱是赚不完的,身体要紧。”
“我知道,老爸,我会注意的。”
尽管他现在身家亿万,但在父母眼里,他永远都是那个需要关心的儿子。
吃饭的时候,汪巧珍不停给儿子夹菜,一边絮叨着白天回深水埗老铺和街坊聊天的琐事:“隔壁霞姨儿子考进汇丰了,薪水好像很不错;
卖水果的兰姐个女嫁了个加拿大华侨,准备移民了;
还有以前成日来帮衬的李伯,他的孙子学习很厉害,考上了港大医科,……”
陈秉文安静地听着,偶尔还捧哏一般,附和汪巧珍几句。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家常,让他这顿饭吃的津津有味。
“对了,阿文,”汪巧珍突然想起什么,“前两天碰到珍婶,她问起你,还说她侄女刚从英国读书回来,想介绍你们认识……”
她一边说着,一边观察儿子脸色。
陈秉文扒饭的动作顿了一下。
“老妈,我现在忙事业,没心思想这些。”
“事业要紧,成家也要紧啊”汪巧珍嘀咕两句,见儿子不接话,只好无奈的转开话题,“好好,不说这个。汤好不好喝?”
“好喝。”陈秉文捧场地喝了一大口。
他理解母亲的心思,按照此时的习俗,他这么大的青年,很多人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不过,现在陈记多线作战,事关未来成败,他的确无暇分心于此。
饭后,陈秉文陪父母在客厅喝茶。
他看着父母日渐增多的白发,心里有些感触。
虽然不能让父母早起抱孙子,但可以让他们早点见到内地的亲人。
想到这,他放下茶杯,开口道:“老爸,老妈,有件事和你们说。”
二老都看向他。
“内地那边,政策最近松动了一些。我托华润的朋友在帮忙申请。
估计最快年底,慢则明年春天,应该能批下来。
到时候,我安排人陪你们回老家看看,探探亲。”
这话一出,陈国富和汪巧珍都愣住了。
汪巧珍手一抖,茶杯差点没拿稳,声音有些发颤:“真…真的?能回去了?”
“嗯,应该问题不大。”陈秉文点头,“主要是探亲,手续会麻烦点,但华润那边有渠道,能帮忙协调。”
陈国富深吸一口气,眼神复杂,有期盼,也有近乡情怯的忧虑:“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老家变成什么样,还有哪些亲戚在”
“回去看看就知道了。”陈秉文语气平静,“到时候多拍些照片回来。
等以后政策更宽松,说不定还能接外公外婆过来住段时间。”
汪巧珍眼圈微微发红,“好,好,能回去看看就好。你外公外婆要是知道,不知该多高兴.”
看着父母激动又感伤的样子,陈秉文没再多说。
安排父母回内地探亲,既是尽孝,也是他长远布局的一步棋。
通过这种私人渠道,能更自然地维系与内地的联系,为未来更深度的合作铺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