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和李旭对视一眼,心里也明白,这确实是目前最优的选择。他们那点抗拒,更多是少年人本能地对“被安排”的反感。但最终四人接受了这个条件。
拿到了启动资金和场地,四人小组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创业生活。上午照常上课、负责电报员培训,下午和晚上则泡在车间里,带领着自愿加入的同学们,手工打造留声机和压制唱片。
墨子学院有上万名学生,其中富裕阶层不在少数。留声机这种新奇玩意儿一经展示,立刻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虽然一台留声机定价高达三十元,一张唱片也要一元,但这笔钱对于这些家境优渥的学生来说并不算什么。仅仅依靠同学间的口耳相传和现场演示,他们就收到了超过五十台的订单。
最初的五十台,依靠核心四人和少量帮手,还能勉强应付。但随着消息扩散到学院之外,通过学生家庭的人脉网络,询问和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到了第二个月,订单量激增到两百多台!
面对巨大的生产压力,徐绍他们不得不正式招募了十名技术过硬、愿意投入时间的同学加入,形成了小有规模的“生产团队”。徐绍等人还成立一个商社,专门经营自己生产的留声机。
大同历二十六年(公元1648年)7月9日。
这一个载入民朝通信史的日子,京城至天津卫的有线电报正式开通运营!
第一条电报从京城发出,抵达天津卫,耗时不到五分钟!消息传出,整个北方商界为之震动。
信息的传递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传递成本却大幅降低,电报收费每个字仅需一角钱,比过去的光报便宜了足足八成!
低廉的价格使得电报不再仅仅是官方和豪商的专利,许多稍微富裕的中产家庭也能偶尔使用。通信市场的潜力被瞬间释放,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开通初期,甚至出现了一股“时尚潮流”,京城和天津卫的富裕人家,喜欢互相拍发只有寥寥几字的问候电报,一时间,电报局里人头攒动,线路繁忙无比。
“儿,安好,务念”这种简短的比文言文还要简的电报大量出现。
然而,与电报业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报行业的急速“冰封”。
以往,从京城到天津卫,依靠沿途十几个光报站接力传递信息,每个站需要十名工作人员轮班,整条线路养活了超过两百人。而如今,采用电报后,只需要在起点和终点设置发报员、收报员、译码员和维护人员,电报检修人员,总数不过二十余人,效率却提升了数十倍。
但这意味着仅仅这一条线路,就有近九成的光报员面临转岗或失业的命运。
而这仅仅是开始。民朝庞大的光报系统,拥有十几万员工,如何妥善安置他们,成为了摆在轨道部巨大而棘手的问题。
光报总部家属大院。
往日里,分散在各地的光报员家属难得齐聚。但今天,光报总部的家属大院内,却坐满了面带忧色的人们。
大院前方的高台上,请来的戏班正在上演一出新编戏曲。戏文讲述的是一位老工匠因工坊倒闭而失业,一度陷入困顿,但最终凭借自身过硬的手艺和不懈努力,重新找到了活计,过上了安稳日子。
戏曲的立意本是鼓励人心,但台下观众的反应却十分冷淡。戏里的前半段是他们真实的写照,而后半段的“幸福生活”却显得那么遥不可及。不少人情不自禁地红了眼眶,场内弥漫着悲伤与不安的气氛。
戏曲终了,掌声稀落。这时,一个身影稳步走上高台,许多人惊愕地方发现,登台的人是社长。
他没有多言,而是直接唱道:“昨天~~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质朴而铿锵的歌声,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台下众人再也抑制不住情绪,许多人哽咽着喊道:
“社长!您可要为我们做主啊!”
“社长,我们不能没了差事啊!”
徐晨双手虚按,示意大家安静道:“请大家放心!大同社,绝不会坐视不管!”
“新成立的电报商社,会参照大家的工龄,发放至少两年的遣散安置费,帮助大家渡过眼前的难关!”
“第二,工匠司已经联合各大技校,开设了专门的技能培训学校,免费教大家学习新的手艺,不收大家的学费。
电报机虽然用人少,但制造、维修复杂,远非立几根杆子的光报可比。大家可以转型成为电报机制造匠、维修匠,收入绝不会比现在低!”
“第三,有胆量、想闯荡的,社里鼓励并且组织大家去新大陆!那里百业待兴,正缺你们这样有技术、有纪律的人才!我以大同社长的名义向大家保证,只要肯干,收入翻几倍,这绝不是空话!”
“当然,想留在京城的,社里也会协调其他工坊、商社,尽量为大家安排合适的岗位!”
“总之一句话,社里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妥善安置好大家。”
徐晨的亲自承诺,如同一颗定心丸,让现场躁动不安的情绪逐渐平息下来。
安抚大会结束后,徐晨找到负责具体安置工作的李自成道:“鸿基,京城这批光报员的安置工作,必须做好,做成样板。”
徐晨神色严肃道:“如果这里开了坏头,后面十几万光报员的人心就难以稳定,可能会出大乱子。”
李自成点头应道:“元首放心,我们已经和三司使下属的各大商社都打过招呼,他们答应优先吸纳一部分光报员。
此外,铁路系统也在扩张,我们会优先吸纳光报系统的人员。未来五年内,所有电报站的运营收入,将优先用于支付光报员的遣散费和转岗培训费用。”
电报需要的人少,利润就更高,其实哪怕一字一分钱,电报站依旧一倍的利润,只是需要安置十几万工匠,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电报站只能暂时先提高收费。
徐晨点头道:“这就好,产业发展了,但不能利益全归于上,代价却让工匠承担。”
徐晨看着还没有散尽的人群道:“这些是我们大同社的铁杆,让他们失望就是在自毁根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