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战略储备名录,新大陆的来与去
大同历二十五年(公元1647年)10月9日,京城,税监部尚书刘宗敏府。
吕宋都督鹿信来到京城,第一站便来到了老战友刘宗敏的家中。两人是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搭档,如今一为封疆大吏,一为中枢重臣,见面自然少不了一番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追忆。
刘宗敏的夫人姜美娘为鹿信奉上香茶,寒暄几句后便退出了书房,将空间留给两位老友。
鹿信笑着感叹:“想当年,我为监军,你为陷阵先锋,你可是咱大同军里一等一的猛将,谁不佩服?
谁能料到,如今我倒是跑去海外做了个都督,而你这位猛将,却坐镇中枢,当起了掌管天下钱袋子的尚书!”
刘宗敏闻言,摸了摸如今已有些稀疏的头顶,自嘲地笑道:“这就叫造化弄人。我本是个粗人,就想着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可偏偏被元首看中,说我‘行事果决,不畏艰难’,硬是把我按在了这税务的位子上。唉,赶鸭子上架啊!”
鹿信带着一丝调侃道:“你可别谦虚!如今你刘尚书的大名,在南北商贾圈子里,那可是赫赫有名,‘小儿止啼’的存在!”
刘宗敏虽位列文官,但手段却极为强硬。他麾下的“税监兵”皆由退役老兵组成,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一旦发现某地税赋有疑,可直接持令封场查账,雷厉风行,那些试图偷漏税款的大商贾乃至于地方豪强,被他抓了不少,因此他在商界的“凶名”日益昭著。
刘宗敏无奈地摇摇头:“元首当初大概就是看中我打仗凶猛。把行军作战这套用在抓在奸商上。”
鹿信正色道:“元首这是深刻吸取了前明覆灭的教训!明朝为何衰败得如此之快?根子之一就是朝廷税收体系崩坏,不敢向那些兼并土地、垄断贸易的豪强士绅课以重税,反而将沉重的赋役全都压在升斗小民身上。
最终官逼民反,烽火四起。所以元首才要赋予税监部如此大的权柄,甚至不惜动用准军事力量来确保税收,这是巩固国本的基石啊!”
感慨完毕,鹿信话锋一转,道出了此次拜访的真正目的:“老刘,这次新大陆银矿拍卖,朝廷进账一亿三千多万元,可谓是解了燃眉之急。不知,朝廷对我吕宋都督府,可有额外的帮扶计划?”
刘宗敏闻言颇为诧异:“吕宋?老鹿,你吕宋可是咱们在南洋最早开发的宝地,如今谁不知道那是南洋最富裕的都督府。
光是岛上那个大铜矿,每年铸造铜币、铜器,就有不下五百万元的营收吧?还有白、香料、棕榈油,尤其是橡胶!听说这几年橡胶价格飞涨,吕宋的橡胶园主个个富得流油,你那里还会缺钱?”
鹿信脸上立刻堆满了愁容,诉苦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吕宋看似富裕,但底子薄,基础差!每年光是修缮和维护水渠、水坝、道路、桥梁、城池,哪一样不是吞金兽?
更别提,按照朝廷政策,安置新南洋移民,有三成的安家费用需要我吕宋都督府分担!今年和去年,白价格跌了三成,香料价格更是腰斩!连棕榈油也降了两成。也就橡胶价格还算坚挺,没涨也没跌。
这一来二去,都督府的税收直接下降了两成多,已经是入不敷出了!朝廷这次得了这么大笔横财,看在我吕宋这些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总该拉兄弟一把吧?”
刘宗敏摊手道:“好你个鹿信,我说你怎么一下船就奔我这儿来了,原来是跑来打秋风!但这财政拨款的事,最终还得看元首和执政会议的意思,我一个小小的税务尚书,哪里做得了这个主?”
“老刘,我们可是一起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交情!你无论如何也得在元首面前,帮我们吕宋美言几句,陈诉一下我们的困难啊!”鹿信恳切道。
刘宗敏沉吟片刻,摇了摇头:“难啊!老鹿,不是我不帮你。这次拍卖所得,首先要偿还到期的巨额国债,剩下的满打满算也就三千多万元。可你想想,西域铁路要修,北疆防线要加固,新大陆开发要持续投入,海军部要建设战舰,到处都要用钱。吕宋虽然重要,但在整个民朝的版图里,只怕还排不上号。想争取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希望渺茫。”
鹿信闻言,脸色更加黯淡,他何尝不知道这个现实,只是想来碰碰运气。
看着老友沮丧的样子,刘宗敏摩挲着下巴,突然眼神一亮,压低了声音道:“直接要钱估计不行,但你可以换个思路解决问题。”
“哦?老刘有何高见?”鹿信立刻来了精神。
“你之所以财政困难,根源在于税收下降;税收下降,是因为你吕宋的特产,比如白、棕榈油、香料价格大跌;价格大跌,又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市场需求萎缩,对吧?”刘宗敏分析道:“那你何不联合其他有类似情况的都督府和议员,一起上书元首府,建议将白、棕榈油、橡胶这些对国计民生和军工生产有重要意义的物资,也纳入官仓的战略储备名录呢?”
“一旦元首府认定这些是战略物资,就会像储备粮食一样,每年拨出专款进行收购、储备。有了国家这个最大的‘托底’买家,市场价格自然就能稳住甚至回升。这不比直接要一笔很快就会完的拨款更划算、更长久?”
鹿信听得目瞪口呆,猛地一拍大腿:“高啊!老刘,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这整天跟账本数字打交道,脑子是越来越灵光了!”
刘宗敏嘿嘿一笑:“别忘了,我可是管税收的,市场那点门道,看得多了。你想提高成功率,不能单打独斗。去联络一下爪哇、文莱、兰、马来等地的议员,你们这几个都督府的特产高度重合,利益一致。联名上书,声势更大,元首府和执政会议才会更加重视。”
“多谢指点迷津!我知道该怎么做了!”鹿信豁然开朗,匆匆告辞离去。
随后几天,鹿信积极活动,成功联合了东宁议员徐杞、爪哇议员何吾驺等几十位代表南洋各都督府及利益相关地区的议员,共同向元首府提交了一份措辞严谨的议案。
议案中详细论述了白、棕榈油、橡胶是军事、工业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香料可以提升士气的重要战略价值,认为其战略等级应与小麦、稻米等基础粮食同等,纳入官仓进行战略储备。
刘永和李文兵等人接到议案后,召集经济、军事、工业各部门官员进行了深入研讨。最终认为,将白、棕榈油、橡胶纳入官仓战略储备体系,确实有利于稳定这些重要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平抑市场价格波动,符合国家长远利益。
于是批准了这项建议,只有香料更多属于奢侈品范畴,暂不纳入官方储备。
消息一经公布,市场反应立竿见影。白、棕榈油、橡胶的价格应声止跌,并出现了明显的回升趋势。
鹿信等人的成功,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给了其他地区议员巨大的启发——凭什么只有南洋有特产可以享受政策红利?
很快,以西域都护府各部落议员为首,联合上书,强烈要求将、葡萄酒也纳入官仓战略储备。葡萄酒的申请自然被以“非必需”为由驳回,但刘永等人考虑到在纺织业的重要性,而现在纺织业是大同市的支柱产业。
经过权衡,同意将也纳入储备范围。虽然官方尚未开始大规模收购,但此消息一出,持续低迷的价格立刻稳住了阵脚,并小幅反弹。
各地议员见状,纷纷效仿。于是,本年公民议会后期的主要议题,几乎变成了“官仓战略储备物资扩容大会”。议员们引经据典,各显神通,北方草原地区的议员声称,羊毛毡、羊毛布是戍边将士抵御严寒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必须储备。
江南地区的议员论证,既然优质布是军服被褥的首选,而高级丝绸更是制造药包,内甲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布都进行战略储备了,凭什么丝绸不可以。
有西南山区的议员强调,桐油、生漆等是船舶、武器防腐防锈的关键,战略地位不容忽视;
还有代表矿业利益的议员提出,铜锭、铁锭、铅块等基础金属,乃是军工命脉,必须进行大规模国家储备。
面对各地议员的踊跃提议,虽然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刘永和李文兵等人也意识到,这确实是一个应对当前经济萧条、稳定基础产业的有效手段。
虽然不可能全部满足,但适度扩大战略储备的范围,不仅可以调节市场,还能增强国家的战略物资保障能力。
于是,元首府经过仔细筛选和评估,最终发布公告,宣布在原有储备基础上,将布、生丝、铜锭、铁锭、煤炭等一批重要工业原料和产品也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物资名录,并宣布每年将拨出约五百万元专款,用于收购这些物资进行储备。
这个公告,虽然实际收购金额相对于庞大的市场总量而言并不算多,但其象征意义和政策导向性极强,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各种基础物资的价格普遍止跌回稳,民朝境内的经济萧条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相比之下,南中东吁、安南等的使者只能羡慕地看着这一切。
他们也曾试图求见刘永,希望民朝能继续像以往那样大量采购他们的粮食。
但刘永却回复道:“我大同社一贯推崇自由贸易原则。若贵国粮食确有价格优势,商人自会贩运。贵国亦可自行组织商船运粮来我朝港口销售,我朝保证一视同仁,绝无歧视。至于其他,则需贵国自行努力应对了。”
现实是残酷的。民朝本土连续两年粮食大丰收,粮食增加了超过五千万石的产量,官仓早已爆满。朝廷甚至开始倡导“一日三餐”,鼓励百姓多消费粮食以消化库存。
然而,张献忠在朝鲜大力推动的捕鲸业使得鲸油成为北方富裕家庭的新宠,辽东的大豆油、南洋的棕榈种植园产量也进入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