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章 都是老家人
四万五千贯,对於远离大唐政治中心的振州寧远县而言,其无异於是一大笔的钱財。
仅六千余人口的寧远县,每年的赋税,也才將將七八千贯而已。
李冲元放言说要买十万亩的荒地,这一下子就是寧远县一年赋税的六倍之多。
李清他们这些本地官员,此时哪还有心思说什么话,早就被李冲元的这一通豪言给震惊住了。
这不。
李清他们这些本地官员们,有的震惊,有的感觉不可思议。
更有的,被李冲元的话给惊得无以復加,脸色异常,不知所措。
当然。
这些人心中还是有些不太相信李冲元的话的。
毕竟。
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財出来购买他们认为没有任何用处的荒地,这绝对是一个玩笑。
甚至。
有人心里还在想李冲元这个郡王是不是故意这么一说,找他们这些本地官吏们逗乐子呢。
反观李清。
他这个別驾还算是有些见识,虽震惊,但在震惊之余后,直愣愣的看著李冲元,想从李冲元的脸上看出点什么来。
同时。
心中也在盘算著,『李冲元他买这么多荒地,难道真的是为了种植传言中他从那所谓的东大陆弄回来的高產粮种?』
『应该不可能。所知,他李冲元虽说奉旨出使诸国,了三年时间,但海洋如此凶险,他李冲元即便有大船只,可也无法进入深海的。况且,海洋的深处,我也从未听闻过有陆地之言。』
『李冲元要四五万贯钱財来这里购买荒地,为何不在其他地方购买荒地呢?他说的那些我振州四季如春到是真实的,但在这里种植所谓的高產粮食,难道他不怕打水漂吗?』
『寧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无。听闻他李冲元財富惊人,或许他只是想要在我振州买上点地用来作他用处也不一定呢。』
李清心中已是盘算了好半天,对於李冲元在他所辖的振州寧远买荒地一事具体作何用,他到已是不怎么关心了,他关心的是这事真要是成了,他也能从中捞点好处的。
四万五千贯钱財,如此一笔钱財,放在振州,也有两年的赋税之多了。
当然。
振州的赋税,可不是用钱財来衡量的。
毕竟,赋税有各种,比如人头税,丝麻税,粮税等等。
这些赋税加在一块,估计都卖不了两万贯钱。
而李冲元一次性四万五千贯钱財买荒地,付四万五千贯真实的钱財,这绝对超过了振州两年的总赋税之和。
近些年来。
因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辛勤生產劳作,天公也作美,年年丰收,粮食也越来越多,而粮食的价格也开始走低,每年都会降那么一点。
数年下来,这粮食的价格,从一斗近二百文钱,降到了现在的一斗八十文钱了。
想当年。
李世民上位之贞观元年,北方大旱,南方大水。
也就是那一年,田地颗粒无收,天下缺粮。
而那一年,北有突厥虎视眈眈,西有吐蕃月月袭境,而內却又有罗艺谋反,更是內部不安,各地都睁眼观望长安。
也正是那一年,因朝廷缺粮,朝廷下詔,田地粮食欠收,朝廷无力救济,百姓自谋出路。
那一年,一斗米的价格,直接被那些世家,士族,无良商贾等人,直接炒到了二百文。
也因为那一年,李世民对各世家,士族更是没有好感。
不过。
好在那一年抗了过来,大唐国力也渐渐强盛了起来。
大唐內部各反事被平,各地持观望状態之人,也开始心向大唐了。
大唐经十余二十年的努力,这粮价,也从那二百文一斗,直接降到了如今的六七十文一斗了。
而且。
李冲元相信,再过两年,这粮价,会从现在的八十文一斗,降到六七十文一斗的。
而李冲元更是相信。
给他五至十年的时间,只要他的高產粮食一旦推广普及,其价格会从现在的八十文一斗,直接降到五十文一斗,甚至还会更低。
嗯?
你李冲元不是一心为农的吗?
怎么想要把粮价打到如此之低?难道你的臥底?
当然不是。
李冲元一心为农,粮食价格越低,却是印证了那句话,穀贱伤农。
李冲元只是不希望国家出现灾荒之时,百姓口中无食,最后朝廷又来一詔说由百姓自谋活路之言。
这是其一。
其二嘛,李冲元自然有自己的应对方法。
李冲元现在可是这司法寺卿,是制定大唐宪法之人。
有此身份官职的人,怎么可能会不考虑这些。
比如李冲元就可以设定粮价的最高价,以及最低价。
农人是百姓,各州县的居民也是百姓。
李冲元不可能只顾农人,而不顾其他百姓的死活的。
至於李冲元的大唐宪法该如何制定,这都得看李世民最终的拍板。
当然,李冲元绝对会把粮价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內,省得农人百姓不得利,到是让那些世家,士族,商贾得了大利去了。
同时。
李冲元的高產粮种,只会优先供应百姓种植。
至於那些世家、士族、地主、勛贵、官员等,只会推后。
閒话少絮。
李清直愣愣的看著李冲元,心中早已盘算好,一展笑脸问道:“李郡王如此魄力,实属让下官感怀。李郡王要购置十万亩荒地,这也是下官第一次遇上。此事,怕是我大唐头一例吧。”
“头一例不怕,就怕没人做不是吗。李別驾,本郡王欲购置十万亩荒地,到时候,你可得费点心了。”李冲元回了一个笑脸道。
李清轻点头,但脸上却是掛上了一些为难之色道:“李郡王,依我朝律,购置荒地各州县衙门到是可以做决定,但却从未遇到如此大手笔之事。如李郡王购置一万亩荒地,下官到也可以批示,可李郡王一买就是十万亩,这著实头一例之事。此事,我须上呈公文至冯总管或上书朝廷才行。”
李清所言的冯总管,並非冯盎,而是冯盎的儿子冯智戴。
冯盎去年已过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