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想法?”
“是这样的,我看壮壮师兄很喜欢这个本子,要不就给我把把关,掌掌镜,也算没白看到这剧本。说实话,就是今天你不来找我,我也准备等郑老师同意后去请你呢。”
他顿了顿,又开始加码:“要是按我的想法拍了一段,出来后质量不过关,你不喜欢,郑老师也说拍得不好,我把这本子免费送给您,分文不取,您看怎么样?”
说完,笑吟吟地看著田导。
田导还没怎么样呢,老郑那边就笑开了。
“后生可畏啊,”他放下茶杯,也不怕事大,跟田导笑著说,“老田你给句痛快话,行不行?反正我可是等著你们俩打擂台呢,哈哈。”
他这边虽说是希望顾晨和田导“打擂台”,但看他这先后態度,分明是更想让顾晨来拍。
於公,顾晨更年轻,本子还是他写的,拍出来只要质量过关,那一个大二学生搞出来这种长片,別说他,他们院领导在局里说话都硬气些。
於私,他跟顾父认识十多年,有这个交情在不是?
田导虽然对后者不了解,但显然很清楚前者,他被这样架著,也来了脾气。
“好,既然师弟这么有想法,那我答应了。”
“不过,咱丑话说在前头,要是前期拍出来的小片在60分以下,以一斑而知全豹,我可真要接手这片,推翻重来。”
顾晨点点头,朝田导伸出右手:“君子一言。”
对方立刻伸出右手,跟顾晨重重握了两下。
“駟马难追。”
“说说吧,你想怎么拍?”
顾晨这个片子,叫《石头的夏天》,改编自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
讲的是无业游民兼三年级“最好的老大哥”菊次郎,陪伴小学三年级学生正男,在暑假里去找他妈。
正男从身边小伙伴都有和谐家庭的孤独,到发现菊次郎这个坏大叔不是真心想带他找母亲的害怕,到目睹母亲已经重新组建家庭、有了小婴儿的失落,再到由於菊次郎的搞怪,经歷了许多幽默、搞笑的事情,重获温暖,经歷了一系列心情上的微妙变化。
而这种心情上的微妙变化,会体现在影片不同时期的梦境和画面中。
变化的不止正男,还有菊次郎,他从最开始的粗鲁,变得稍稍温和了一些。
而到影片结尾,观眾才突然发现,原来正男就是正男,老男人才叫菊次郎。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可以说,影片不仅是一次寻找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与洗礼。
北野武的这部原作,曾入围1999年的坎城电影节主竞赛,跟达內兄弟的《罗塞塔》、陈凯格的《荆軻刺秦王》、阿莫多瓦的《关於我母亲的一切》同台竞技,最终並未得什么大奖。
在日本电影学院奖的评比中,也败给了当年“亚洲顶流”高仓健主演的《铁道员》。
但包括顾晨在內的很多业內人士和观眾都很喜欢这片子。
原因有很多:风格化敘事,轻喜剧风格,久石让的配乐《summer》,以及伴隨著《summer》出来的神来之笔的结尾。
顾晨选择这片子当长片首作的原因差不多也是这些,但要再加几条。
第一,成本小,好上马。
就算超支,他自己垫点钱进去也没问题,不会出现钱不够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