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这枚国璽,后来被曹操收入手中。
此时他又看贾詡递上来的第三条消息。
袁绍在冀州,居然也有了一方皇帝的印璽。
虽然不是传国的正印大璽,可也是一枚皇璽。
当今的皇帝,共有六枚印璽。
包括私印,加盖奏章的理事印,处理国事的帝印等。
传国璽之所以珍贵,在於其承载国运。
名义上是天地所授。
皇帝都只有执掌权,一代代传承,而没有变更权。
其余玉璽,则可以被取代。
袁绍得了一枚国璽正印,是袁隗不知什么时候,什么机会下,从宫里带出来的,给了袁绍。
无错版本在读!首发本小说。
老袁家的哥俩,雄心勃勃,各掌玉璽。
王朝末年,天下形势骤然直下,诸侯连年征战,地无耕作,有的地方百里无粮谷。
以曹操刚占领的南阳为例,早数年前,还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如今却是半数耕地弃置,处处荒芜。
曹操回来前,从南阳北上,途经洛阳周边,绕行才最终回到兗州。
他专门去看了眼洛阳,曾经的天下首善之地,百万人口的巨城。
而今城外却是多了处乱葬岗,白骨堆砌,都是当年洛阳惊变,董卓和凉州军杀人留下的遗骨。
周边城镇,郡县,人口大量迁移,静悄悄的宛如死城。
百里之地看不到耕作的痕跡,与其鼎盛时相比,让人感触尤深。
暮春三月,草长鶯飞,绿柳如烟的时节。
本该伴著燕子的呢喃,绿荫中,山野如画。
然而曹操等人一路行来,路旁的荒地里有倒毙的遗骨。
大好的春光,却连荒草也看不见几簇。
汉末大乱后进行统计,天下的人口锐减近四分之三。
连年的天灾人祸,死伤以千万来计。
曹操外出期间,让人搜集各地的人口,耕地等相关数据,普查灾荒的波及范围。
当下便由文姬取出来,在书房传阅。
眾人看后,悉数沉默下来。
文姬和貂蝉最初看见这些消息,差点哭出来。
这时曹操略作沉吟,拿起笔,在面前的纸上,以狂草写道:
“关东有义士,兴兵討群凶……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笔势连贯,字跡如流水倾泻:
“势利使人爭,嗣还自相戕……鎧甲生蟣虱,万姓以死亡……”
末尾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最后提拔,写出《蒿里行》的名字。
曹操的这首诗词,千年后仍为世人所提及。
整篇诗词,记录了军阀混战,万物凋零的情景,堪称“汉末实录”。
诗词的风格质朴,但沉鬱悲壮。
曹操借诗词指出天下乱象,开篇平直,中篇敘事,到了末尾才画龙点睛,短短三四言,深刻的描绘出各地的惨状。
白骨露於野,千里不闻鸡鸣。
文姬在侧后方,看见曹操笔下的最后几句,有一股难言的情绪,从心底泛起,想起隨曹操,经转洛阳回来这一路的所见所闻。
真的是遍地白骨无人埋,行百里不见炊烟。
她眼中的泪痕,抑制不住的滚落。
“把这首词,传给在外等候的诸多士族,让他们看后再来见我。”
曹操让人把蒿里行,送给各家士族的人看,意有所指。
军阀混战,也包括他兗州背后,都有士族的支持投入,甚至是推动。
天下离乱之际,日丧万人。
而士族门阀之人,仍在高谈阔论,爭权夺利,垄断地方。
他们是天下动盪的根源之一,有些事,已到了要慢慢做出调整的时候。
士族把持享受著最好最多的资源,是延续千年的积弊。
歷史上的曹操,严厉打击豪强,加强集权,广开人才晋升的途径,原因就在此。
士族不可能从根子上斩断。
但可以做出影响和调整,削减其危害性,儘量推动其往有益的方向发展。
这些士族来兗州,主要是想早一步拉上关係,为未来打算。
而曹操已掌数州,成了绕不开的强权。
各方都要在兗州治下的区域,有商贸往来。
士族过来就是和兗州商议相关事,合则两利。
书房。
曹操会见各方,直忙到太阳落山,事情才稍稍停当。
剩下的士族,明日再见。
星月满天。
他离开书房,准备回內宅,行进中忽然探手虚握,便见面前的地面下渗出一缕光晕。地面如水流般滚动,推动著一张帛书古卷,从地下浮现。
这是此前从墓葬中,挖掘到的那张镇宅图。
曹操以念头引导自身气运,往图內灌注,进行祭炼,推动其威力提升。
图卷展开,浮现出诸多咒文。
图內似有龙吟虎啸之声。
气运灌入后,这镇宅图和曹府进一步契合,表面的咒纹更为致密,却是对图卷的祭炼又深了一层。
卷內还有一缕气机,与曹操背后的气运龙蟒,交融对流。
他鬆开手,图卷重新沉入地面,化入宅內消失。
曹操负手走进內宅,准备去赶赶场子。
一场……两场……晚上的工作也很忙。
ps:求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