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他也开始打电话。
……
接到陈诺电话的时候,熊晓歌正在参加一场朋友间的聚会。
他是一个很爱交朋友的人,每天到处溜达,热爱艺术和体育,感性得不像个投资圈的人。
“就之前你和我说过的那个微博是吧?行,我有空就看看,对了,狼群那边怎么样了?”
“原本出现了点状况,不过现在解决了,学校一听说鼎鼎大名的idg投资,立刻给我们安排了场地,现在人员也基本就绪,好几款软体正在同时进行开发,需要的时候,您那边派投资经理到现场评估就行了。”
“好!继续努力。”
熊晓歌满意地掛断了电话。
他这辈子投资无数,但像狼群计划这样的投资,他还是第一次做。
按照陈诺的说法,这种投资属於孵化投资,相比於满世界找项目,不如自己想办法孵化一些新项目出来。
现在看起来,正在走上正轨,这个投资不需要太多钱,甚至在刚开始的时候,他只需要出个名头就行。
隨手撒下一片种子,且看他们能长成什么样,熊晓歌乐意做这样的事。
他是有家国情怀的。
1996年,他在母校湖南大学设立奖学金,金额高达一百万,是迄今为止留学生在国內建立的最大一项奖励基金。
第二年,他又在波士顿大学设立“熊晓歌奖学金基金”,每年资助四名中国留学生。
到了2005年,他甚至担任了波士顿大学的校董,成为中国內地留学生进入美国主流大学担任校董第一人。
2000年的时候,idg总裁麦戈文向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款3.5亿美元,成立了麦戈文人脑研究中心,探索人脑进行学习和交流沟通的奥秘。
后来这个研究院取得巨大成功,成为行业翘楚,麦戈文想在欧洲或亚洲再捐资建立一个类似机构,熊晓歌努力说服他,將新的研究院设在中国。
“中国有8000多万脑病患者,將研究院设在中国將对中国经济和教育有很好的影响;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母亲患了轻微的脑中风,但当时没有治疗条件,母亲在患病8个月后去世。因此,我希望今天中国的脑病患者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这是他对麦戈文的肺腑之言。
於是08年1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人脑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陈诺在见到熊晓歌的时候,没有任何犹豫便邀请他参与狼群项目,就是因为知道他圆圆的娃娃脸下面,不仅有商人的狡黠,也有企业家的担当。
打开手机,熊晓歌收到陈诺发过来的网页连结,马上註册了一个微博帐號。
刚开始的时候,他也不怎么在意。
就是又一个中国版的推特嘛。
现在年轻人学著推特做软体,已经算不上新闻了。
他准备將帐號註册好,就放一边不管了。
但刚註册好,他就发现自己的帐號旁边有一个金色的v字。
他就给陈诺发消息:“我名字旁边那个v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就是您是通过认证的知名人士,这是名人认证的標誌。”
“哦?”
熊晓歌感觉到有些新奇。
之前网上有一个类似的网站叫饭否,他也曾经注意过。
但是饭否是没有什么名人认证这些玩意儿的,每个人在上面都是普通人,而且身份也无法证实,他还考察过一段时间,后来发现有很多问题,於是放弃了。
陈诺这又是搞的什么新鲜玩意儿?
进入微博,立刻弹出提示:是否关注这些人?
他眯著眼睛一看。
都是些名字上带著v字认证的人,有些人名气大,有些人名气小,但一眼看过去,还都眼熟。
他一眼扫过去,竟然看到了雷军的名字,立刻点进去看了看。
“第一次玩微博,也不知道好不好玩,大家说呢?”
这是雷军发的第一条微博,底下已经有了好几千赞和上百个评论。
熊晓歌眼睛一亮。
这和推特可不一样啊。
推特上的名人一直都饱受假冒信息的困扰,常常有人假装名人,在推特上发些虚假信息,引起混乱。
国內一眾学著推特开设的网站,也和它一个样,对此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但陈诺一弄,就弄了个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熊晓歌也尝试著发了个消息:
“嗨。”
不一会儿,底下的评论就多了起来,他甚至还看到雷军在下面回復了他:“熊总也玩微博啊?”
嚯,有点意思!
熊晓歌乾脆抱著手机在那儿玩了起来。
这下可惹得房间里的一眾朋友们不满了,纷纷职责他:“熊老大,你怎么回事!从刚才开始就一直抱著手机,咱这么些老傢伙,怎么面子还没你手机大啊?”
熊晓歌就嘿嘿一笑:
“各位啊,我给你们看个好玩的东西!”
……
又是3k,求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