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恕瑞玛,你的皇帝回来了!
先前,筱晓一直都不怎么重视mv。
因为再好的mv,那也是流行音乐这种单项商品的推广gg。
一个人籍籍无名时,他们的確可以通过这种推广方式向世人介绍自己,
但当一个人自带头后,这种介绍,对专辑销量的刺激,就会变得相对有限。
正因如此.—·
偷懒的情绪便占据了高地嘛。
(笑~
但这回,不一样。
首先,这回做的是中国风,这是自家的文化,筱晓於情於理那都不可能隨便做。
其次,当中国风这个曲风在市场里还不流行时,你只有把它做的漂漂亮亮的,那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外界关注,达到所期望的推广目的。
最后,从当下的形势来看,孙燕姿的二专会在筱晓三专的前面发,当《月牙湾》才是筱晓正儿八经的推出的第一首中国风歌曲时,筱晓无论如何都得把它做好。
由於心中的確存有一些野望,所以《月牙湾》的mv她就不可能马虎了,
而在她提出要求后,周建辉便也果断的让华纳的人给她找导演了,一番寻觅,最后突围的是鄺盛。
这位筱晓有印象,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半兽人》那都是他拍的。而在瞧见华纳发来的履歷后,那和coco,任贤齐,张雨生张惠妹合作过的事实更让她对这次的拍摄充满信心。
隨著对方的到来,两人也聊起了构思,在当鄺盛得知,《月牙湾》这首歌就是以敦煌月牙泉为题材创作的时,他立刻就给出了自己的思路:
“敦煌月牙湾我知道,那是沙水共生的世界奇观。”
“如果你想突出这个的话,那只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人造。”
『我们找一个砂石厂造一个人工湖,模擬那种苍茫大漠中寸草不生唯有清泉的场景。”
“这是业內惯用的方式,並且成本可控。”
“第二种,实拍。”
“月牙湾在甘肃对吧?我们直接申请拍摄。”
“这是业內最不喜欢的方式,虽然自然场景比人造要好,但自然场景,
尤其是奇观,那是没法让我们进行商业布景的,那都是有什么我们拍什么的。”
“当创作思路都不可控时,那成本就很模糊了。
“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人造。”
鄺盛的建议很诚恩,但—
“先去采景,如果可以实拍的话那就飞敦煌实拍。”
筱晓还没给出自己的想法呢,孙燕姿就已经做出决定了。
『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真的沙漠呢。
新加坡是没有沙漠的,但隔壁马来西亚的马六甲附近倒是有一个小的沙漠景点。
而那种东西没意思啊。
当小狮子知道小煤球想要把事情做好时,能拍实景不去拍那不是有病吗?
至於成本?
周建辉现在会在意成本吗?
一个mv烧个一百万他都无所谓。
反正这又不是他的钱。
更別说力有人在像筱晓这种懒得拍mv的,那其实才是圈子里的异类!
既然小狮子想去,那大伙便开始走流程。
筱晓打电话给周建辉,说出了自己的需要,接著,周建辉联繫许晓峰,
让他以华纳麦田的身份和敦煌旅游局那边沟通,在得知风头正劲的当红女星要来月牙湾拍新歌mv后,敦煌那边顿时就喜出望外,如此事实让筱晓有些得意,因为这证明了她名气大嘛,但等她抵达月牙湾后才发现,人家的欢喜啊,和她有关,但没有太大的关联。
至於缘由?
月牙泉快枯了。
“实际上早在八五年的时候,我们月牙泉的水深就只有零点七米左右了。”
“从八六年开始,我们就已经在淘泉补水了,並將水位上升到了四点二。”
『只可惜,这种水位並没有持续多久,过去十年,这里的水位依旧在不断地下降,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又在治理,又在引流了。”
“这个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並且我们很缺资金。”
“所以,在接到你们的电话后,我们真的很高兴。”
“如果月牙泉的情况能被更多的人知道,那我们的拯救可能就会顺利一点。”
敦煌当地的接待人员四十来岁,穿著个行政夹克,很是客气。
而他的言语则让筱晓有些感慨。
她之前的確知道,音乐的宣传性其实是高於影视的,但如何使用?
坦诚的说啊,此刻的她才有直观地感受。
假设她一张专辑能卖三百万套,其中百分之四十是cd,那这样,便会有一百二十万人瞧见月牙泉的情况,这一行为能够撬动多少善举她不知道,但总比任其乾涸无人知晓要好吧?
所以,当接待人员表示,月牙泉要是不救,那敦煌真有可能变成下一个楼兰,因为月牙泉的水位下降其实是地底水源的乾涸时,这个实景啊,不拍也得拍了。
既然如此.—·
筱晓望向鄺盛。
“能拍,但我需要一天时间,我要把周边先看一下,画一些镜头初稿。
“然后我要敦煌这边的史料,尤其是服装方面的,因为要定製。”
“一切顺利的话十二月筹备一月就能动工,最晚最晚不会拖到二月。”
“噢对了,到时候要搞台直升机,这里是能抓鸟瞰镜头的。”
“应该会很美。”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隨著鄺盛的应承,筱晓和孙燕姿便不用待在这边了。
不过,她们也没有立刻打道回府。
因为工作是忙不完滴,所以——昂,公费旅游嘛。
反正孙燕姿的二专做的再快那也得到明年二月才能发。
因此,在勘察完月牙湾后,她们便直接掉头去了不远处的莫高窟。
由於两人都不是学建筑的,所以存在了上千年的洞窟到底有何美感?
她们没看懂。
但,洞窟內的雕塑,以土红为底色的壁画,倒是让她们感到了惊嘆。
而最让筱晓觉得此行不虚的,其实是日落时分的景致。
夕阳下,万千霞光清扫世间。
当橘红色的暖光好似轻纱一般包裹崖面后,整个石窟仿佛动了起来。
那是沧海桑田,时间流转。
更是古人在三危山前开窟凿洞,是人口兴旺时游人如织漫步岩泉。
这不是石窟,不是画。
用余秋雨的话来说,这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