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三专a面(√)
先前,筱晓觉得,中国风这个曲风得在两千零一年以后才能收穫茁壮成长的空间。
因为文化这个东西,那是没法单独自信的。
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需要一个文明拥有强劲的经济实力与强盛的军事实力。
若是不然—
摸著良心说啊,当外面的人都比你强时,你是很难不想走出去看一看的。
但当下,筱晓倒是觉得,先前的自己考虑的並不全面。
那时的她啊,是从经济效益这个方面思考问题的,她想的是,当中国风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时,自己发中国风的专辑,便可以收穫更高的销量。
但——·
如果她本身就代表销量呢?
事情是不是就反转了?
当她没成名或刚成名时,为了专辑能够更好的销售,她的確得从营收方面驱动专辑的製作,但当她闭著眼睛都能卖专辑后,做一张贴合自家文化的专辑还能有啥阻碍?
当然了,筱晓也承认,以上思路来源於《壹周刊》对发哥的专访。
是发哥那句“我会用自身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瞧见我们的中华文化启发的她。
当发哥能想到『融入海外』这个由头,並以此攻击她后,筱晓便想解决自己的缺失。
又或者说是堵住別人的嘴吧。
咳·
好吧..·
她还是·—·
有点势利?
想到这儿,筱晓自己都忍不住了,直接就笑了起来。
摇了摇头,嘆了口气。
没再去管那无法改变的本心,拿起纸笔的她直接就在纸上写起了自己的构思。
首先第一个,那便是流行音乐里的中国风是没法和中国的传统音乐完全贴合的,因为流行音乐这个东西就是在美国诞生的,当它本身就是西洋的產物时,你想在流行音乐里找到中国的传统声音?这个就真的是在强人所难了昂。
所以,流行音乐里的中国风便是三古三新嘛。
前者,指的是古文化、古旋律、古辞赋。
后者,指的是新概念、新编曲、新唱法。
既然流行音乐里的中国风只能走中西交融的路子。
那筱晓便觉得,自己三专里的第一首歌便可以是“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是的,她想选《中国话》。
这是蛇团的金曲之一,是中华文化里传播最广的绕口令和西方文化hiph
op的结合。
当筱晓在自己的首专里就使用过hiphop和rap的元素时,三专里的继续重现怎么看都不会给听眾带来突兀之感,不仅如此,如果她的三专是放在申奥成功之后发的话..
那整首歌的立意就会更高了对吧?
因为副歌里面的词是『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而到了年底,它的立意还能在升。
又或者说,隨著时间的推进,这首歌的立意会越来越高的。
当然了,筱晓也不藏著掖著。
她承认,自己之所以选《中国话》啊,那主要还是想给发哥一个有力的回击。
你说我融入海外?
那你懂什么叫中国话吗?
兄弟,收起你的港普啦!
记仇.jpg
而在敲定专辑里的第一首歌后,筱晓便接著思索起了第二首。
如果说《中国话》这首歌有汉语走向国际,华人走遍全球的意思,那么这种走出去,是一定会给听眾带来一种游子离家的感觉的,既然如此,那筱晓想到的第二首歌便是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我聆听感伤你声音悠扬7
是的,筱晓觉得,《牡丹江》能成为自己三专里的第二首歌。
这是南拳妈妈的歌,是一首典型的中国风歌曲,是民谣和流行的相互交融。
歌曲一开篇,那悠扬婉转的旋律便可以把听眾直接拉入牡丹江畔的寧静之中。
对於在外的游子来说啊,这段旋律充满巨大的杀伤力。
但,筱晓最喜欢的,其实还不是这个,而是里面的一句歌词: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嗯,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嘛。
当筱晓常年漂泊在外,一年都回不了几趟家时,这种歌『创作”起来简直毫无压力。
而在南拳妈妈的版本里,这首歌其实是一首合唱。
虽然原版有男声和女声之分,但筱晓並不准备找其他男歌手合作。
因为男声部分,讲述思念的那些词,让孙燕姿唱完全没问题,
毕竟,管是从大陆的视角看,还是从新加坡的视角瞧,她都算漂泊在外的游子嘛。
而在確定完这两首歌后,筱晓便·
卡住了。
这不是说她想不起中国风的歌了,而是很多中国风的歌她都不想抄。
就比如说王力宏的《在梅边》。
它的確是rnb与京剧与崑曲的一种结合。
可筱晓在想歌时那是直接略过它的一是她知道自己唱不出二哥的味儿:
二是《在梅边》这首歌就算是放在2025年对於普通民眾来说也有些超前了。
因为《在梅边》里的rap和《中国话》里的rap完全不一样。
前者,那是用西式唱腔演绎京剧崑曲;
后者,那是用绕口令驾驭嘻哈。
当双方的內核完全不同时,只有等国人完全了解西式唱腔,那才能去品味《在梅边》。
而在此之前?
绕口令更適合大眾。
再比如说,陶吉吉的《susan说》。
这首歌的创作灵感就来源於京剧《苏三起解》。
是节奏布鲁斯和京剧的高度融合。
是艺术水准极高的一首歌。
但筱晓也不想抄。
一来,还是不適合她唱。
二来,也还是这首歌对於普通人来说有些超前了。
流行度不行。
虽说把一堆火歌放在一张专辑里的行为不可取,但筱晓觉得,当自己都准备在两千零一年做中国风时,你忽略传播度考虑艺术性,那是在作死。
这就像是某句俗语说的一样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当中国风还不是流行乐坛里的主流声音时,你只有先让民眾觉得,啊,
原来中国风的歌这么好听,然后你才能一点一点的加別的吧?
你一开始就说我要追求深度?
那你真的把歌迷放在心里了吗?
你真的考虑过歌迷的感受了吗?
流行音乐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你知道吗?
音乐都存在上千年了,所以它的核心是流行啊!
正因如此,筱晓觉得,当中国风是自己的专辑主题时,她就不能用其他歌曲拉流行。
如果她的三专要强调艺术性,那只能也必须存在於b面。
a面的中国风,必须得是传唱的。
至於说这种做法会不会分散听眾对a面的注意力?
这么说吧。
就算一首歌能火到横扫大江南北,占据大街小巷,它也没法让人们为其单曲循环。
所以,当每一年的扫街歌曲都有数量空间时,那为啥不能是我一张专辑通杀所有呢?
要知道,人阿杜最火的时候,街边的商店是把《他一定很爱你》《天黑》《andy》《撕夜》《离別》连著一起放的昂!这五首歌是一张专辑里的昂!
人阿杜一个土著都能玩单专循环,我一个穿越者我凭啥不敢想?
而这.—
“杰伦,对不起了昂,《东风破》我就拿走了昂———“”
一想到流行度,那筱晓便锁定《东风破》了。
虽说抄好兄弟的歌有些不太好,毕竟幼伦之前都把《龙捲风》给她了,
但—·—·
她这种抄,其实也是在刺激好兄弟写新歌啊!
对吧?
咳咳咳。
再把《东风破》夏洛出来后,筱晓三专的a面啊,便仅差两首歌了。
而这两个空位,筱晓想给《星月神话》和《月牙湾》。
前者是金莎的歌,是电视剧《神话》的插曲。
就那个我的一生最美好的场景~就是遇见你~
歌曲讲述的是易小川和吕素的爱情故事。
筱晓选它的理由很简单。
一是神话本身就是中华文化里的一个大类,以它为主题创作一首歌完全没问题。
二是《星月神话》这首歌从表面上看是流行抒情,但编曲时,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乐器,开篇就是竹笛,之后还融了簫、箏,是正儿八经的中式编曲。
当筱晓三专的主题就是中国风时,如果不搞一个中式编曲的歌,光用hiphop和rap这些西式元素,那怎么看都有融入对岸的意思。
嗯!
她还在生气呢!
当然了,《美丽的神话》其实也挺契合筱晓的思路的。
但筱晓不准备抄。
因为《美丽的神话》只有成龙来唱才有味儿。
后者,《月牙湾》则是飞儿乐队的一首中国风的抒情摇滚。
就那个“是谁的心啊~孤单的留下~
这首歌里,管是歌词里的『敦煌”『月牙湾』,还是编曲里的马头琴,编钟,那都是正统的不能再正统的中国元素,在等他们和电吉他,架子鼓结合后—
抒情摇滚的感觉啊,又起来了。
当筱晓在前两张专辑里都做了摇滚时,第三张专辑里啊,怎么样都得有一首中式摇滚。
若是不然·
专辑的连贯性也就没了嘛。
隨著思路的逐渐清晰,筱晓抄起来啊,便非常的顺畅了。
但她抄著抄著,又忽然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月牙湾》是抒情摇滚?”
“然后编曲里好像也有明显的乐队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