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全无收穫,多了两件待验证的生平事,洞庆子道长还会再来两次,把握住询问的尺度,就还能有更多收穫。”
感应著心中传记上的內容,李易心有计较:“这几日诵读经文,积累了七道书籤,正好用以见证两件待验之事。”
他抬起食指,抵住额头,催动书籤在心中显现。
书籤乃竹製,並无多余的纹、刻字,在李易意念的引领下,两道书籤如同两把利剑,分別刺入了《秦华传》的两件待鑑证生平事。
下一刻,《秦华传》文末又多了两句——
“其人能神魂日游,曾闻得仙音。”
传记下方,技、艺、术、法、道的五类表中也有变化,“术”后多了个“神魂出窍六品”,“法”后多了个“仙家残音五品”。
“真刷出来了!而且一下就是两个!不光刷出了个术,还得了个法!”
李易精神振奋。
对五类划分的根据,他尚在了解、熟悉,只是样本太少,还无从比较。
自李易在此世復甦醒,心里就存著这本来歷莫测的《眾建传记》,他探不得此书来歷,却心有感应,知晓了大致用法——
《眾建传记》配有书籤,若李易听得他人亲口讲述姓名与过往一二事,则可消耗一道书籤,构建一页对应传记。
之后,不断听闻、收集和记忆对应之人的事跡、所擅之事,就能形成待鑑证事项,在这之后,就是消耗书籤验明事项的真偽。
验证为真的生平事中,有一部分牵扯著对应之人擅长、掌握或天生便有的能力,便会归入技、艺、术、法、道这五类的其中之一。
每一类,又能通过消耗书籤,获得且仅能获得一种能力。
最理想的情况,李易可以从某个人传记中的技、艺、术、法、道里各得一能,共计五种。
“只要操作得当,不仅能將我这身子的病根去除,还可迅速壮大此身、奠定修行根基,如此,才能在即將到来的乱世中勉强自保!”
李易的来歷,正如《李易传》上所记载的那般,乃是自天外而来。
半年前,他在一次通宵学习后骤然昏睡,等再睁开眼,就来到了此世,承袭了这具孱弱之身。
经过最初混乱,李易很快镇定下来,知晓了所在之地为万安山,好像是在洛阳附近,似是一处洞天福地,自己的前身自幼孱弱,且长眠不醒,因此被送到此处修养。
“前身自幼疾病缠身,武艺都练不了,更遑论长生术法?为今之计,是借著《眾建传记》修得道法神通,一旦如愿,也不用纠结什么凡俗武学了,也有了立身根基。”
李易急於获得本领,一来是来了这瑰丽玄异的世界,免不了心有嚮往;二来就是受此身孱弱、病症拖累,时时受苦,且有短命之兆,需异法强体。
第三,是他知道这天下的太平没有多久了,需得早做准备。
如今,已是大唐天宝三载。
离那席捲天下、打碎王朝气运的大乱,没剩几年了。
“正常歷史中的安史之乱都是一场席捲神州的浩劫,在这道法神通显世的大唐还得了?既有修行人,那即將到来的乱世无疑会更加惨烈!若无手段自保,说不定会生不如死!”
他转头看了一眼桌上香炉,里面依稀还有一点残蕴灵光尚未散去。
“好在前身出身不凡,非富即贵,为了养病,竟可专门在山中开闢了一片山庄,护卫、僕从、婢女数十人,连洞庆子这等世外高人都能请动,每过几日就会专门过来问诊、医治、话疗。只是我几次询问前身身世,庄子里无人相告,似有顾忌。”
他抬头看向屋子角落里的一面铜镜。
镜子里倒映著的是一张清秀面孔,看著不过双十年华,眉宇间有稀薄贵气,却被那凹陷的眼窝、苍白的面孔所冲淡。按著周围僕从家丁的说法,李易这身体少说得三十岁了,只是样貌显小。
可惜,前身在襁褓之中便就得了病,浑浑噩噩,二三十年下来脑子里也没多少清晰记忆,为无数碎片,且扭曲斑斕、光怪陆离,令李易无从探究。
“算了,首要任务还是续命。”
他的注意力重新回到《秦华传》上新增的“术”与“法”上,想著是否应该消耗一道书籤,选一个来获取,增加底蕴。
不知是否错觉,每当他將心思凝於仙家残音上,便有股要一探究竟的衝动,但思来想去,难以取捨,只得生生忍住。
“得忍著!我对修行之道的了解只限於皮毛,而每篇传记的每一类,只能取一个,除了道长,又不认识其他修行者,所以不能忙著提取,说不定后面还能刷出来更好的。也罢,刚才验证生平事,用了两道书籤,先找几本典籍看看,补充一下。”
无论是构建新传记,还是验证生平事,乃至获取五类之能,都需消耗书籤,因此如何补充亦十分重要。
目前,李易知晓的补充之法只有两个——
其一,每过一月,会自动生成一道书籤。
其二,诵读某些书籍典藏,遍读全书,有机会可得书籤一道。
之所以说是有机会,是因书籍种类似有限制,半年来,他读完了十几部,只得了七道书籤,获得率还不到二分之一,具体规律尚在摸索。
正想著,周围渐有脚步声响起,之前因道人用丹而退避的家丁僕从重新过来,或者打扫,或者服侍。
很快,那位与洞庆子交谈的武君也走了进来。
“去疾,来,我有话与你说。”他一进来,就绷著一张脸,表情严肃。
“来了,灵叔。”
来者全名武灵,似乎是前身的亲眷,乃这山中庄园之主,自李易醒来,皆是此人操持山庄。
值得一提的是,李易掌握的“狮虎拳”,正是源於其人,此人乃炼体武者,擅拳,《眾建传记》的第二页,就是《武灵传》,被李易用来熟悉技能、摸索用法。
“去疾”该是前身之名,武灵多叫此名。
思索间,李易被两个婢女扶著,从床上起来。
看著李易这般病弱模样,武灵刚硬起来的心肠又软了下去,无奈道:“今日你多嘴询问,恼了洞庆子道长,可有此事?最近山中不寧,正要依仗道长,万不可恶了他。”
“山中不寧?”李易心中一动,“因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