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旧仇得报】
2月中旬伊始,春节前的一周。
春节临近,香港已经到处是农历新年的元素,很多家庭都会选择这个时候开始购置年货。
虽然说,最近一两年移民比较多,但香港整体结构不受影响,绝大多数还是决定留在香港,能移民的毕竟只是极少数。
除此之外,內地向香港的移民也是香港人口的来源,而且很快海外又会有一股『富豪回流潮』。因为华人移民海外,很难在当地展开事业上的发展,水土不服、当地排外等因素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所以如果不是『养老』,只要还想做事业的,都会在这一两年又会回流香港,后世有不少富豪都是在这一时期回流的;与此同时,东南亚的政治动盪,也会导致东南亚华人富豪纷纷来港发展,並期望在合適的时候,回內地投资。
星期一(2.11)。
上午,林正杰来到泰富集团上班。
他將会德丰集团交给袁天凡,所以他不需要经常去坐班,他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泰富集团。毕竟他不可能有分身之术,所以无论是港灯,还是会德丰,都交给了属下去做。
地產事业也可以做得很大,林正杰的目標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地產企业,將来不管经济如何变化,泰富集团都能靠收租过上安稳的日子。当然,地產又可以延伸至酒店、基建等领域。
办公室里。
陈伟忠、唐仁坚两位连忙而至,想必是地產上的工作匯报。
“老板,泰富集团中心动土的日子已经初步敲定,是3月21日,你的意思是?”陈伟忠说完,还递上资料。
林正杰看著资料上,除了动土前的筹备工作事宜,还有风水师的堪舆报告。
“就这一天吧!照这个进度,怕是赶在了中银大厦奠基前。”
“是的,据说中银大厦是4月份奠基。他们1982年就拿到地皮,拖了快三年时间了。不是其它的原因,就是对香港前景的信心不足,其次是资金凑集的问题。”
听到陈伟忠的谈判,林正杰也认为很有道理。
香港中银在1983年港幣跌至7.89的匯率后,还在市场上抢购美元,显然他们也是一家企业,做的是企业做的事情,所以对香港的信心一开始也不是足的,担心香港经济崩溃。
正因为如此,中银大厦拖了三年时间才开始动土。
“我们的资金呢,到位没有?”
“已经到位,日本兴业银行打款很及时,后续资金相信也不会拖欠。”
整个泰富集团中心的造价,一共是15亿港幣,其中建筑费和税费10.7亿左右,全部由日本的银行提供美元贷款。
隨即,大家聊了一下发展地產的工作,两人才离开办公室。
林正杰如今也会去地盘上视察,但频率已经很低,毕竟他掌控的是整个集团系。
联邦地產,是会德丰集团的『孙公司』,置业信託的『子公司』。
在泰富集团收购会德丰集团后,立即掌握会德丰集团、置业信託,但是联邦地產的董事会却一直没有来得及变动。
但很快就迎来了改变,年前的一天,袁天凡以置业信託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迅速召开联邦地產的股东大会,重新选举了董事会成员。
这一次,主要是清洗张氏家族的董事会成员,由於在联邦地產中,张氏家族还有一些股份,所以保留了2个董事席位。
但接下来的董事会,张玉良才知道,林正杰对他的打压才开始。
在联邦地產的董事会上,袁天凡直接以董事局主席的身份说道:“港灯有意收购联邦地產手中的10%国际城市股权,出价1.4港幣每股,总价4.2亿港幣。”
张玉良一听,连忙说道:“这不可能!当初,联邦地產购入的成本价是1.6港幣每股,不能以低於这个价格出售。”
他在联邦地產还拥有18%的股份,所以这也事关他的利益。
袁天凡很平静的说道:“当初地產回落,联邦地產却以1.6港幣每股从张生你旗下的锦兴置业购入这10%的国际城市集团股权。一眾小股东本身已经是怨声载道,所以1.6港幣的价格,很明显是不合理的价格,现在港灯也不可能给出这个价格。”
其余刚当选的董事,纷纷点头附和。
当初一开始,是张玉良的私人企业投资的国际城市集团,结果没想到1982年地產回落,前途危机初现时,张玉良已经没有信心。於是,他安排拥有大量现金流的联邦地產(出售两座大厦的资金),以每股1.6港幣买入10%国际城市集团的股权。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国际城市根本不值1.6港幣每股,所以此举搞得联邦地產的小股东怨声载道。马登当时也没有在乎,因为他还可以顺理其章成为国际城市集团的董事局主席。
如今,袁天凡作为会德丰集团总裁、置业信託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他需要做的是——將联邦地產和夏立文发展的资產儘快回笼之置业信託,这两家企业逐步成为『空壳上市公司』。
而此举,也是林正杰示意下,將港灯拥有国际城市集团持股增至55%,彻底超过长实集团,然后掌控国际城市集团这个大肥肉。
张玉良顿时有些无地自容,很快也停止『反抗』。
此时香港地產虽然回暖,但却没有明確的標誌性事件(比如地王拍卖炽热),所以1.4港幣的出价非常合理。
董事会,很快通过出售『国际城市集团10%股权』的决定。
张玉良离开时,顿时有些狼狈,当年他將来两座中环大厦和其它物业,兑换成会德丰集团的股票。如今呢,他得到的仅仅是十几亿资產。
而联邦和国际大厦,巔峰时期的价值就高达二十多亿港幣,简直是亏大了。
当然张玉良家族还在香港拥有很多物业,仅仅是在百德新街,就拥有半条街的物业,差不多是时装楼。在香港中环,亦还有两幢大厦。
但无论怎么说,张玉良得罪林正杰,將是他最后悔的一件事。
港灯的办公室里,林正杰也翻阅起港灯的財务资料。
去年港灯的盈利突破8亿港幣,达到了8.8亿港幣,正常性盈利的增幅,达到40%以上(1983年有一笔非经常性盈利2.5亿,实际利润只有6亿多)。
堪称奇蹟!
(前世,港灯在1984年盈利为8.22亿,前一年盈利为6亿出头,增幅不到40%)
林正杰很快就明白,港灯较前世相比,业绩有两个突破:
第一,丰泽电器的业务多元化;
第二,数码通的成立。
当然,较前世港灯也有盈利少的地方,那就是国际城市集团目前才出售6幢住宅大厦,没有前世出售得多。这样一来,港灯自然也分的利润减少。
这样一来,丰泽电器这两年的发展,才是真正利润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
港灯的现金流,也已经达到20亿出头,,是一个十足的现金企业。
所以今年的分红,倒也可能会稍微多分一点点。
但考虑到港灯意图收购加拿大的赫斯基,所以也得拥有充足的现金流。
当然,接下来港灯的地產业务將迎来暴涨,电力业务的盈利也会暴涨,可谓十足的现金流企业。(前世港灯在1985年的利润突破15亿港幣,增速可谓非常看,这一世增长自然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