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打仗先分钱
代號“星火”的指挥中心,环形主屏幕如同科幻大片里呈现的一般,实时流淌著位於合肥、绵阳、成都、上海四个核心验证平台的数据流。
距离夸父工程正式启动已过去一个月。
洛珞站在指挥台前,深蓝色工装映著屏幕的萤光。
令他自己都有些意外的是,相比在“尘埃之怒”项目里那样辛苦的透支,此刻的他竟感受到一种……诡异的从容。
指挥台上,全息投影展示著工程整体架构树状图。
材料、磁流体、超导磁体、雷射点火四个核心验证模块如同稳固的基石,闪烁著代表“推进中”的柔和绿光。
连接各模块的数据流线实时跳动著各项关键参数。
项目的推进速度远超洛珞乐观的预期。
魏晓峰將一份刚匯总的电子简报递上:
“洛总,各组本周简报。”
魏晓峰,华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雷射聚变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神光-3主机装置总设计师主导完成国內首台百鈦瓦级超短超强脉衝雷射系统的研製。
在雷射驱动器总体设计、高功率固体雷射技术领域有20余年积累,主持完成多代雷射装置升级,具备大型装置集成与跨单位协作经验。
在洛珞第一次核心方案讲解会议后不久正式加入,时任夸父工程副总师。
对於这位副总师到来的情况,洛珞是心知肚明。
总归不可能是上面质疑自己的专业能力,那么对方主要负责的就是统筹方面了。
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神光-iii主机装置总设计师的光环和领导大型装置集成的丰富经验,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久经工程考验的稳重。
洛珞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魏晓峰的情形,那是在夸父工程总师团队的小范围技术协调会上。
魏晓峰年逾五旬,鬢角已染霜色,但目光锐利如鹰,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
他没有对洛珞的年轻表现出一丝质疑——似乎之前那次核心会议足以打消所有疑虑——而是直接拿出一个厚厚的皮质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关於雷射点火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接口的具体疑问和技术风险预判。
“洛总师”
魏晓峰声音沉稳有力,带著一丝川渝口音:
“您方案里雷射脉衝序列与磁约束毫秒级协同的构想確实是神来之笔,但落实到工程上,从光电开关的响应速度到储能单元对瞬时功率尖峰的承受能力,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我这边列出了十七个关键风险点,需要和磁体组、控制组开专项討论会。”
洛珞看著那份详尽的风险清单,很是开心。
他需要的正是这样能將理论转化为具体工程路径、並且能未雨绸繆堵住潜在漏洞的搭档。
魏晓峰的存在,像一根精密的轴承,稳稳地嵌入了夸父这台高速运转的引擎核心,分担了他作为总设计师在具体技术实现和工程管理上的巨大压力。
材料组的王启明、磁流体的周建军、超导磁体的李卫国、雷射点火的陈光华,再加上新加入並担任副总设计师的魏晓峰……这支由国內各领域顶尖大脑组成的队伍,展现了令人咋舌的效率和执行力。
结果就是,他居然感受到了意料之外的“清閒”。
原本他出去旅行一个月,彻底放鬆心情,想著休息充分了,回来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结果……这工作量一点不比旅游逛街来的大。
有了魏晓峰这位经验丰富的副总师在技术管理和协调上分担重任,加上各攻关组负责人均是久经沙场的行业领袖,洛珞在项目启动初期的主要角色,反而从救火队长变成了战略规划者和决策仲裁者。
大多数时候,各组都在按他提供的核心逻辑图和参数窗口全力推进自己的验证平台建设。
只有遇到实在绕不过的技术鸿沟,或是需要在几个关键临界点做出关乎方向的大取捨时,负责人才会带著厚厚的报告和纠结的神情找到他办公室。
比如,材料组的王启明曾拿著高温辐照下sic蜂巢基板第一批次测试数据来找他:
“洛总,孔隙率提升到48%后就卡住了,界面改性剂在累积辐照下的稳定性远低於方案预期,您看这临界曲线图……我们是按风险大的方向赌新配方,还是暂时下调孔隙率目標?”
洛珞审视数据、评估方案预设的“韧性窗口”是否被触及,最终拍板:
“按计划执行新型界面剂合成路径ii,孔隙率目標不动,但同步启动结构增强微方案备案,报告交给魏总审一下工程可行性。”
又如,魏晓峰在组织雷射点火与磁体协同调试时遇到了光路同步精度的瓶颈,他带著详细的仿真结果和实物测试报告找到洛珞:
“洛总,毫秒级序列第七號脉衝与控制信號间存在≥0.5微秒的基准抖动,超出方案预设的『误差容限窗』下限,是投入资源攻关超精同步控制模块,还是微调协同时序,牺牲部分能量密度换取稳定?”
洛珞需要洞悉这微小偏差对整体点火窗口的关键影响,並与魏晓峰共同评估不同选择的代价与风险,最终决策。
这些无疑是关键挑战,但频率远低於洛珞的预期。
魏晓峰凭藉其深厚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將雷射组內部以及与各组的接口协调得井井有条,其他几位负责人也展现出极强的自主攻关能力。
洛珞不再需要像在“尘埃之怒”时那样,深入到每个细节去推导、去手把手地引导——那个领域对他完全是陌生的,而聚变工程的核心物理蓝图本身就源自於他,理解起来自然顺畅得多。
於是,在大部分“技术性烦恼”被顶尖团队化解后,洛珞很快发现自己肩头最沉的那副担子,悄然变成了发钱——精確地说,是国家拨付给夸父工程的首批专项经费:
一百亿人民幣。
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开,张云超的秘书小王探进头来:
“洛总设计师,科工委转来的『第一期项目经费划拨通知』到了,一百亿专项资金已打入工程专用帐户,按规章,需要您主持完成主要板块的经费审批签字。”
他手里捧著一份厚实的、盖著鲜红印章的纸质文件和一个加密数据盘。
洛珞深吸一口气,这才是今天的重头戏,相比於那些专业上的问题,这个可能更棘手一点。
一百亿!听起来是个天文数字,但扔进夸父工程这个吞金巨兽口中,每一分都弥足珍贵。
这钱不是他个人的,是国家的战略投入,每一笔支出都要经受最严格的审计和效率拷问。
“通知各组负责人,明天上午九点,第一会议室,经费审批专项会议。”
如何负责任地將这笔启动资金分拨下去,成为洛珞这个总设计师初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费审批专项会议:
会议室內,气氛不同於技术研討时的热烈,多了几分肃穆。
椭圆长桌旁,除了四组负责专门统计预算和费的財务人员,核心负责人王启明、周建军、李卫国、陈光华,还有副总设计师魏晓峰全部到齐。
张云超书记列席旁听,审计署特派专员坐在后排,记录仪的红灯安静地亮著。
洛珞坐在主位,面前是一摞装订整齐、贴满標籤的《夸父工程xx项目xxxx年度/阶段经费预算申报书》。
他的角色从技术总指挥切换成了掌握財政命脉的关键决策者。
流程一丝不苟地按照重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进行。
每个组的报告员需上台阐述平台进展、当前瓶颈、下一阶段核心任务目標,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详细预算清单——设备、材料消耗、人员薪酬与专家费、外协测试费、基建改造费……事无巨细。
魏晓峰全程凝神倾听,手中钢笔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尤其是涉及与他负责的雷射点火系统或其他系统接口相关的外协或设备投入时。
经费需求关键点:
新增高精度多维编织系统- 3680万;极高温液態金属实时观测系统- 5200万;新型界面剂合成及特种sic纤维耗材- 2900万;配套冷却系统升级- 1800万;中子源运行及维护- 2200万;人员外协- 700万;
合计申请预算:1亿6480万元。
洛珞没有立刻回应,翻到对应申报书页面,用笔快速圈出几个关键数据和备註说明。
“高精度编织系统,国產化替代的可能性评估报告呢?”
报告员早有准备:
“已评估,两家国內厂商可满足部分要求,但精度和稳定性达不到方案所需临界值,附详细评测报告第13页。”
“进口观测系统的关税和增值税是否已包含在3200万內?具体型號是否確认?”
“包含,型號已锁定供应商k公司的gen-4c型,技术指標完全覆盖需求。”
洛珞点点头,在申报书封面標註了一个临时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