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源这老干部心机重,就没跟他们说实话,只说收了四百多,李家兄弟和王芳深信不疑。晚上,永盛的同学们出来蹭录像厅,也只听到四百多的收入,依然把他们惊呆了。
一天抵他们一个月呢!
谁不吃惊!
要是听到真话,保管一个个的一跳三丈高。
从此,田源开始了月入三万的美好日子。
郑午在为他高兴的同时,也有些好笑,自己这个穿越人士还真是財神体质。
近他者富。
只是画风有点不对。
他把周围的人一个个带富了,自己却依旧穷得叮噹响,是不是有辱財神这个名號?
……
在他和田源为录像厅奔波的同一天,也就是他投稿的第二天,海天编辑部炸开了锅。
就为这部季雨季。
为什么呢。
这书正好赶上了趟!
都知道92年的1月,老人巡了特区!
因为有领导说此次活动不做报导,所以整件事情直到高级记者陈锡添同志,於3月22日在深圳特区报上发表了《东方风来满眼春》长篇报导。
整个事件才完整浮出水面,深圳沸腾,广州沸腾,全国和国际主流媒体跟著沸腾。
全球目光再一次聚焦到这颗东方之珠上。
为配合现今的大好形势,也为继续扩大特区的影响力,市宣传部正需要一些文学作品来展现开改成果和特色,把这个文件下到各新闻出版单位。
刚送来的季雨季就撞上了。
拿到这份投稿的陈老编辑,只粗略扫了简纲,神情就严肃了。
他推推眼镜,又逐字逐句的认真看了几章,再大致翻翻后面的章节,觉得没问题,也不给大家传阅了,直接递给於总编,“老於,这本手稿,你先看看。”
“好好……”
於总编顺手接过来,见老陈喜形於色,笑道,“怎么,你又捡到宝了?”
“我觉得挺符合上头的要求!”
“哦?”
於总编一楞,当即放下手中的事,优先审这篇手稿。
很快,他也兴奋了,“很好,老陈,它確实契合市宣传部最近下达的指示精神!”
书里这群青少年,同特区一起长大,亲眼目睹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现代化大都市,也真实地描绘了特区中学生的个性特徵和生活状態,以及社会变迁,展现了改开前沿阵地的包容和效率,能让读者更了解这座年轻的城市。
撇开这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不谈,它也是青春文学的开山鼻祖。
里面懵懂的纯真情愫,就像一阵清新的风,绝对能在走下坡路的武侠世界里吹出一片天空,在青少年人群中掀起巨大浪。
就这一个理由,就已经值得出版了,只是书中叫谢力的反角有点惨,所有倒霉的事全都被他碰上了,不过这也不是问题。
对待敌人就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嘛!
惨点好啊。
这叫政治正確!
可惜只有一小半手稿。
他叫老陈儘快联繫作者。
为了方便联繫。
郑午在信里留了村口杂货店的公用电话。
投出书稿第二天下午一点多,包租公那俩晒得黢黑的乖孙子,就穿著个开襠裤,屁顛屁顛的跑来,拿著个塑料玩具小喇叭,呼叫他去接电话。
因为他对外只留了这么一个电话,所以一听就知道是编辑打来的。
正在吃早餐的郑午很惊讶,居然这么快的吗!
编辑大大是坐的火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