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激战正酣,北岸的叛军偏师见河阳城防务似乎空虚,以为有机可乘,发起猛攻。】
【李光弼再施奇谋空城计!】
【他大开城门,自己却亲率一支精锐骑兵,从侧门悄然潜出。】
【借著战场烟尘的掩护,绕至攻城叛军的侧后方。】
【当这支小股骑兵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扬起的大量烟尘,让叛军误以为潼关援军杀到!】
【本就因李日越投降而惶恐不安的叛军偏师。】
【见南岸主战场迟迟无法取胜。】
【自己这边又来了“唐军援军”。】
【瞬间斗志崩溃,不战自乱。】
【或跪地请降,或仓皇抢船南逃。】
【河阳城下,叛军的全面溃败已成定局。】
【史思明纵有万般不甘,也只能望著损兵折將的残部,黯然退回洛阳空城。】
看到这场精彩的攻防互斗。
弹幕也是纷纷出现。
《李光弼的防守能力太过强悍,含金量十足!》
《又是个契丹人,唐军和叛军的含胡量都太高了。》
《李光弼是归化的契丹人,第三代了。》
《这么看李光弼完爆郭子仪啊。》
《没郭子仪,李唐早完了。》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史思明叛军连续铁人三项啊,累都累死了。》
《这才叫微操!对战场形势的预判清晰准確,调动兵力得心应手,在胜机出现时刻,能抓机会放手一搏,真是一代名將!》
《史思明这场也是打的很猛,真是高手的巔峰对决。》
《可惜了,这么精锐的军队和这么强的名將,全都內耗掉了。》
《到最后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朝廷也没实控河北,相当於河北政权半割据了。》
……
天幕也在最后说道:
【这场惊心动魄的河阳攻防战,以李光弼三万孤军完胜史思明近十万主力告终。】
【河阳之战的意义,远超一城一地的得失。】
【它发生在帝国中枢长安以东最后一道战略屏障上。】
【若河阳失守,史思明叛军將彻底打通河北与河南,兵锋直指潼关!】
【江南財赋之地亦將沦陷。】
【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极可能被拦腰斩断!】
【李光弼以无与伦比的战术天才,在河阳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铁壁,生生遏止了这股足以顛覆歷史的洪流。】
【以一场教科书般的经典防御战证明了。】
【在安史之乱两大阵营的名將中。】
【自己是真正的t0地位!】
……
而天幕外。
东晋。
桓温看完了天幕上,整场河阳之战的內容,特別是攻守双方精彩的微操与博弈。
看到双方,都展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准。
即便桓温本人也是一位极为出色的军事家,可看到天幕上史思明和李光弼对军队的调度能力,他也不由得服气地说道:
“確实厉害,確实精彩。”
“无愧於巔峰对决之名。”
“若是让我率领晋军打这样一场战斗,我或许能做到同样的指挥。”
“但我大晋士兵的整体素质,远不如天幕上安史之乱交战双方的士兵。”
“统帅的能力到了。”
“士兵的素养不够。”
“恐怕实际打出来的效果,反倒不如天幕上所呈现的。”
“这一场战役,李光弼守住了河阳,確实至关重要。”
“否则,依我看,天幕上的唐朝怕是不用在关中待了。”
“只能老老实实退回淮河以南。”
“再次呈现当年大晋衣冠南渡的景象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