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乾清宫,摒退左右,朱翊钧並未立刻处理奏疏,而是取过一张雪白的宣纸,提笔在手,却久久未落。
他在酝酿著自己一直构思的小说內容。
他打算用小说干一件很多人看不懂的事情。
甚至很多现代人都不一定能看得懂。
他准备以小说为载体,试著宣传一些思想理念,换而言之,添加私货进去。
就像前世的文艺復兴、启蒙运动那样,用艺术作品传播新思想,引发社会的思考。
“欧洲所具有的基础条件,大明也同样具备,手工业的兴起,市民的增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这些大明比欧洲只强不弱。”
朱翊钧注视著桌子上的纸张。
“甚至大明还有一个碾压欧洲的优势,那就是识字率。”
“大明的蒙学可是遍布各地,各村。”
大明的小说能够盛行是有原因的,除了纸张便宜之外,识字人口的增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得益於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教育的国策。
大明蒙学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几乎每个村镇都有学校在。
明廷甚至要求所有不满十五岁的人去上学,不然就要罚钱、罚其父母。
这种命令自然不会执行得特別到位。
大明的百姓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入学率,但是绝对可以让入学率达到一个客观的程度。
至少在数据上,不是欧洲人可以碰瓷的。
“所以我的小说拥有几亿人口规模的潜在读者,除过大明本身拥有的一到两亿人口之外,安南、日本、朝鲜都在用汉字。”
“他们也会是我的读者。”
朱翊钧默默思考,他这个想法绝不是什么异想天开,如西游记,后世看到的西游记其实是同人文。
真正的西游记是元末就有的《西游释厄传》,还有元杂剧《西游记》,其中的主角乃是唐僧,而不是猴子,里面的猴子也不是什么孙悟空,而是唤作孙行者。
此角色在书中相当於一个丑角,类似於猪八戒。
他好色、喜欢说荤话、打荤腔,他说的那些话就算放到后世,那也是过不了审核的。
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呢?
因为后世原本是不知道有这么一本西游记的,之所以知道,是因为韩国出土了一件书籍,此书高丽学校的启蒙书籍,相当於后世的语文课本,里面內容很多,其中就介绍了大明的图书,並且谈到了当时很火的西游记,提到了大致內容。
如孙行者最后的封號不是什么斗战胜佛,而是大力王菩萨。
还有一些其他情节,大同小异。
却不曾想,明中期的这本同人文大火,导致书店皆刊印新版西游记,以至於原版西游记无人问津,到最后竟然失传。
同人逼死了原作。
由此可见,大明的文化產品也备受周围国家的关注。
至少汉字国家,肯定有不少人会看。
“至于思想变革,自心学出现后儒学內部亦是流派纷呈,议论蜂起,所谓『异端』之说亦层出不穷,不缺我这份报纸进来搅局。”
朱翊钧暗笑,此时的大明思想界以及文坛可谓百齐放。
仅阳明心学一家就有数个流派,文坛则有戏曲、杂剧、小说等等形式。
李贄、达观和尚能出现,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下。
大明能出现李贄这样离经叛道的人,那不是运气。
不然就算有人想要像李贄那样指斥孔子,没有人去听,没有信徒去信,也只能徒呼奈何。
別人都懒得举报。
李贄这廝骂孔子可不是当官之后才骂的,他十二岁就写文章开始骂孔子,震惊乡野。
但这依旧不影响他中举,大明对言论管得並不宽。
李贄最后能被人举报到监狱里面,是因为他不仅当眾讲学、传播自己的那套思想,还写书出版,这才引来人举报。
他要是自己一个人自娱自乐,那根本不会有事。
就算最后进了监狱,其实官府也没有把他怎么样,他但凡肯认错,放弃讲学,也不会有事,结果这人是个硬骨头,寧可在监狱自杀,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学说。
金瓶梅在这个时代能出现也是有道理的。
没有足够的市民,有保障的物质生活,这种小说根本不会大肆流传。
正所谓:饥寒思温饱,饱暖思淫慾。
“所以,”他的笔尖终於开始在纸上轻点,“我可以让主角在书里和儒生们来一场辩经。先扔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新想法,看他们怎么反驳,再让主角一步步把他们驳得体无完肤,甚至哑口无言。画靶射箭之下,总能击中一些人的心,让人们开始对如今的学说產生一丝的质疑,那这就算成功了。”
“我不需要真的创造一套思想,我只需要人们对现有的思想產生质疑,他们自己会寻找新的路。”
“我甚至不用说服民间的大儒,我只需要说服几尺高的学童,民间文化水平不高的百姓,他们相信就够了。”
“到时候其中自会有大儒为我辩经。”
朱翊钧很明白自己本小说的目的,就是撕开一道口子,打开新思路。
就好像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诞生之后,欧洲人才意识到原来他们可以去海外,海外有黄金,有留著奶油的河流。
可正是这份虚构的『梦』,却点燃了多少人心中的火?
最终,引得无数冒险家、殖民者前赴后继。
学过歷史的他很清楚这一点,欧洲的殖民潮並不是由官方推动,而是民间推动官方。
像西班牙,其国王对於海外殖民並不感兴趣,甚至西班牙本身也不是什么海洋强国。
卡斯蒂利亚本来是典型的大陆国家。
马可波罗游记、各种的骑士冒险小说,是欧洲殖民潮的基础。
“水滸传中李俊成为了暹罗国国王,大海盗林阿凤也试图在海外建国,除此之外,大明海外企图建国的人可不止这些人。”
朱翊钧很清楚,南洋这片地方看著不大,但实际上再过去的二百年里,已经有人不少明朝人去海外尝试建国了。
成功的就有好几个。
只不过国祚不长,在歷史的存在感不强罢了。
这很难说是小说影响这帮人,给这些人提供了润海外的思路,还是这些人的存在给小说提供了素材。
“但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条路,大明也能走,大明百姓也能走,而且已经有人在走了。”
“既然如此,那我便推他们一把。”
朱翊钧不介意顺手添一把火。
想到此处,朱翊钧嘴角勾起一抹玩味。
他的小说可以给配角安排一个殖民剧情,杭州城里的一个小混混,受人欺负之后去了海外,找到了金矿,娶了酋长的女儿,统领了几百人,接受大明朝廷的册封,成为了一地指挥使,光宗耀祖。
“前世越南新娘能在网际网路上流传,让很多人出国去越南找新娘,我就不信,同样的套路,放在明代就不行。”
这套路,放在哪个时代,都一样管用。
思绪奔涌,他开始著手为这即將问世的小说確定基调。
“这个小说必须要正能量的,什么是正能量,有利於大明统治的就是正能量。”
“不能太激进,別到时候为了宣传思想把自己给顛覆了。”
“在这个时代,对於大明而言,还有什么是比华夷之辨更正能量的?”
朱翊钧在纸上写上『华夷之辩』之后,继续思考。
“既要体现华夷之辨,那就需要一个蛮夷作为反派角色。”
“这个蛮夷必须强大,强大到让人们开始质疑自己,怀疑自己,思索自己的制度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若不是走错了路,自己为什么会打不过蛮夷?或者说蛮夷为何会如此强大?”
想到这里,朱翊钧的笔速慢了下来,“它还得被欺负,被按在地上摩擦,但又不能真的灭亡。它需要苟延残喘,需要那种让人看了心生愤懣、又无能为力的憋屈感,就像....就像是腐朽到骨子里的满清。”
朱翊钧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闪烁光芒。
素材有了。
清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除此之外,这个蛮夷还需要起到让人们热爱大明的作用。”
“在这个朝廷被蛮夷欺负的过程中最好让读者开始怀念大明,或者说....想起了大明,能够让天下人建立一个共识,那就是大明,这个朝代的建立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其中又经歷了多少腥风血雨,让天下人意识到大明值得用生命去珍惜它,去守护它,去保卫它。”
“认识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强大,意识到大明立国的正统性,进而....进而唤醒他们那份身为大明子民的——荣誉感,甚至萌发出爱国主义思想。”
朱翊钧又写了『荣誉』和『爱国』二词,忽然,他的笔势猛地顿住,他想到了一件事。
驱逐韃虏不就是大明的立国之本吗?
一瞬间,所有的思绪都找到了最终的落点。
他心中豁然开朗,反派和朝廷的人选,再清楚不过了。
“蒙古人。”
“宋朝。”
“宋元易代就是完美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