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具足慈悲,大乘修行圆满,到此发愿普度眾生,虽已具备成佛之资,却因发宏愿暂缓成佛,好比那未歷满五劫的天仙之境。
那家家户户皆有佛陀座下弟子借宿其中,满满当当,再住不得人。
咪当他醒来之时,忽而见得一张熟悉的容顏在他面前。
陈玄听闻之后,类比道:“如此说来,佛门修行成佛,与道家修行成仙,却是对应。”
陈玄心知她已沦落风尘,只好奇一事,那莲华女好端端的如何离开第二任丈夫,沦落至此的?
这一家人,陈玄只听得丈夫喊那美艷女子的名为莲华,莲华的婆婆乃是礼佛之人,见她因路遇淤泥一事怨恨行僧,不与饭吃,故而训斥了她一顿。
莲华女於是当眾挖掉自己双目,场面触目惊心。
虽有慈悲心,却无神通可渡世人。
佛陀与眾弟子经过,百姓將衣服皆布施给了佛陀和眾弟子,因而暂无衣物可送与陈玄御寒。
那少年大怒,发誓即便她失去双目,也要得到她的身体。
那年轻俊秀的丈夫问道:“莲华,这小师傅,你可认得?”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陈玄只好穿一件单薄的衬褂,与他一路行至下一处城池。
他要衣物,百姓又把衣物给了佛陀和眾弟子。
真佛能现丈六金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那少年道:“你的眼晴好看,我第一眼便喜欢上了你的眼睛。”
那路上忽然颳起大风,那大风將陈玄身上袈裟吹开,刮飞了去,取回不得,
他只穿一件单薄的衬褂,方今正值初冬,寒风刺骨,冷的他直发哆嗦,赤足行走的脚上也生了冻疮。
她净身出户,方才来到此城中,与第二任丈夫在一起。
呼陈玄环顾四周,不见他丈夫,孤男寡女共处一室,难免遭人口舌,他即刻起身打算告辞。
陈玄心说这佛陀和眾弟子也太会挑时候了,不早不晚,偏偏他要往哪个城池走,佛陀和眾弟子便往哪个城池走。
莲华女便问那少年:“你缘何要如此执著色相?”
如释双手合十道:“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从低到高依次是那金刚,罗汉,菩萨,佛。
陈玄也已经熟练了流程:“走吧,去下一处。”
莲华女幽幽地嘆了口气:“该是我命苦,第一任丈夫与婆婆私通,第二任丈夫外出经商,娶了我早年与第一任丈夫生下的女儿。”
佛为最高果位,佛之上尚有佛陀,亦作浮屠一说。
醒来之时,果不其然,那莲华女出现在他面前,不过却不同於先前的端庄妇人形象,而是涂脂抹粉,穿著暴露。
她的面前雪地之中,当初掉落在陈玄面前的那一团牛粪,就在雪地之中开出一朵来。
往昔那些心中怨早已消散,如今她也不再因为当初之事心怀芥蒂,故而与丈夫一起悉心照料冻昏在门口的陈玄。
他与如释走近,莲华女双掌合十,以佛门礼数与两人佛唱一声:“我已皈依佛门,不曾想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两位师父。”
砰砰砰陈玄闻言苦笑地看向如释。
当年如释渡她过了路上淤泥,怎奈命运道路之上的淤泥,却无人渡她。
陈玄翻了翻白眼,换三岁小儿一个套路经过三遍,也能准確预料到其中会发生什么。
莲华眼神幽怨地道来其中因果,原来她的第一任丈夫与那礼佛的婆婆串通一气,要赶她走。
如释翻身上马:“善哉。”
陈玄一家一家行过,最后冻的快要失去意识之际,又一对夫妇经过此地,將他带了回去,以热汤泡脚,被包裹,又喝了热水,方才缓过来。
莲华女虽然略显惊讶,但总归还是那套老话:“小师傅,一別多年,又相见了。”
如释早在街上等他。
两人结伴而行,光阴继续加速流逝。
陈玄看向那丈夫,却不是先前莲华的丈夫,莲华所言一別多年,她早已离开了第一任丈夫。
莲华顿时泪如雨下,丈夫只得安慰她此时这位年轻俊秀的丈夫,却是她第二任丈夫。
陈玄吃饱了饭,合掌与一家道谢,旋即出了大门,再不纠缠到这一处家庭伦理因果之中。
陈玄问身旁的如释:“这该不会也是佛陀和眾弟子经过之后的城池吧?”
陈玄不需他说,早已猜到了剧情:“佛陀和眾弟子经过,百姓把马匹借给了他们,我们没处借,要等一个叫做莲华的女子前来,方能借得。”
陈玄被他说的哑口无言,辩白道:“屎就是屎,如何说它是?”
他要食物,百姓把食物给了佛陀和眾弟子。
两人出了此方世界,还在菩提树下盘坐,犹如大梦一场。
此时的她已非青春年纪,然而那一身风韵却丝毫不减,反而伴隨著岁月流逝,更加具有韵味,如同一坛陈酿,愈发香醇。
陈玄得了御寒的衣物和鞋子,谢过这一家,方才离开。
如释眯眼而笑:“此地不宜久留,我们需借得马匹,儘快离开才是。”
然而道门修行又有只修阴神的鬼仙,只修阳神的神仙,严格来讲神鬼之道乃是补缺天地大道法则的根本,只能算作道门修行的旁支,並不能达到真仙万劫不朽之境。
顾不上深究她前任丈夫与婆婆之间到底是串通到哪种程度的关係,以至於要赶她走。
此处居住不是別人,正是那先前在淤泥旁边向他求助的女子,当时陈玄因心中犹豫,谢绝了帮助她的要求。
身旁那俊秀少年执著纠缠道:“先前你做那妓女之时,分明与我说起,只要五百钱,便能与人共度良宵,我如今凑足了五百钱,你却要因皈依佛门而毁弃当初之言,若无信义,谁骗眾生,又如何成佛?”
如释笑著摇头道:“修行未满,且行且看。”
陈玄直白了当道:“一坨牛粪。”
真仙亦有三聚顶,五气朝元,万劫不朽之身。
如释说道:“行至此处,玄鉴道友距离佛陀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