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香江当局调整了土地买卖规则,终止了长期实行的土地款项分期支付选项。这意味著房產开发商必须一次性支付全额地价给政府。
与此同时,由於前几年香江房地產市场的持续繁荣,建筑材料大量进口,使得贸易逆差扩大。
再加上1980年米国新任总统里根推行了紧缩货幣政策来对抗通货膨胀,导致美元利率上升。受到这些国內外因素的影响,香江的利率也隨之走高。
自1981年下半年起,香江的房地產市场开始出现滯销现象,而贷款利率却持续攀升,到了10月份,年利率竟达到了20%,房屋贷款利率更飆升至21%。
不幸的是,“大来財务”积累了大量的不良房產贷款。这些贷款在高估的情况下发放,在房价下滑以及高额按揭利率的压力下,许多借款人选择停止还款,放弃了他们的房產。
因此,“大来財务”的现金流变成了难以出售且持续贬值的房產。
这些资金其实是从金融市场借贷得来的,所以“大来財务”陷入了困境。
实际上,它还有机会,因为它与“恒隆银行”有著紧密联繫,並且得到了一笔贷款。如果谨慎操作,或许可以度过难关。
然而,“大来財务”选择了冒险,它用这笔钱在外匯市场全部押注英镑升值,希望英国在马岛战爭中的胜利能够带动英镑的上涨。
不幸的是,英镑並未如愿持续升值。高槓桿的“大来財务”在英镑未能迅速反弹时就遭遇了巨大损失。
儘管如此,只要不公开亏损,它仍有机会翻身,因为它还有一些可用作抵押的资產。
遗憾的是,由於“谢利源金铺”引发的挤兑风波迅速蔓延,眾多持有“大来財务”存款凭证的投资者纷纷要求提现,哪怕牺牲利息也在所不惜。
根据香江新的金融管理体系,每个凭证至少代表了10万港元的价值。
很快,剩余的现金就被提光了。向“恒隆银行”求助的人也失望而归,因为该银行也已岌岌可危。
当“大来財务”的几位高层得知援助中断后,立即决定主动报警,並请求警方介入,甚至愿意揭露公司的非法活动细节,以便儘快结束混乱的局面。
作为金融圈的老手,帐目自然是门儿清。
被警察带走虽然名声不好听,但至少眼下安全有了保障,將来或许还能成为关键证人,博得一线生机。但留在现场,面对愤怒的人群,后果可就难以预料了。
“大来財务”宣布破產清算的消息如同平地惊雷。
然而,这漫长的一天还远未结束。
“大来財务”的倒闭並未让聚集的人群散去。在警方的安抚下,人群依然不愿离开,因为他们手中的存款单瞬间成了废纸,这样的打击任谁都难以承受。
尤其是在1982年的香港,那时人们的平均月薪还不足三千港元,而这些废纸上的数字却动輒十几万。
为了保护自身权益,人群中迅速形成了自发联盟,交流信息。
这些存款人的社会地位和人脉使得他们能够更快地获得有价值的情报。
他们得知,“大来財务”的两位股东同时也是“恒隆银行”的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