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坐落在甬港市下属的余姚县,距离市中心西北大约25公里的河姆渡镇,是在1973年被发现的,遗址占地4万平方米,包含四个重叠的文化层,经过考古挖掘,出土了超过7000件文物,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
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穀以及用於耕作的骨耜,表明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之一,同时出土的木桨显示,早在7000年前,甬港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此外,还发现了许多建筑构件、绘画、雕塑、编织品和烧制的日常用品。
苏晨在他的诗中提到了“河姆渡尧舜血脉”。
而“潜龙巷”则是指明末清初忠臣钱肃乐的故宅。
钱肃乐,字希声,號止亭,甬港人士。他在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考取进士,並担任过太仓知州。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当清军南下时,他与张苍水等人组织义军抵抗,拥护鲁王监国,立志抗清。后来,他官至东阁大学士和兵部尚书,领导义军在浙闽沿海作战。
由於鲁王政权內部腐败,在外敌当前之时仍內斗不断,导致多地失守。钱肃乐因忧愤而死於连江的船上,被追封为太保,諡號“忠介”。为了纪念他,他的故居附近的街道被命名为“忠介街”。
因此,苏晨在他的诗中提到“潜龙巷忠介永传”。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当地景观的描绘,表达了甬港人的思乡情怀,而后两句则蕴含深意。
虽然提到的依然是甬港的两个地点,但一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另一个是忠臣的故乡,两者结合,立刻显得气势磅礴,充满正义感!
或许,写这首诗的苏晨,也是想表达自己的抱负?
从他今天的言行举止,还有“一路向北”的建议来看,確实如此!
人们常说诗以言志,那么,写下这首诗的苏晨,心中究竟怀揣著怎样的梦想呢?
念完了自己的诗后,苏晨环视四周,发现所有人都在注视著他,不由得有些羞涩,赶紧谦逊地说:“这只是胡乱凑的几句,让大家见笑了。”
邵易富讚嘆道:“没想到小晨不仅武艺高强,还能诗善画,真是难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甬港游子的思乡之情,更展现了我们的抱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我提议將它作为『香江甬港会』的入门诗,每位成员都要背熟,大家觉得如何?”
会长提议之后,自然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同和支持,邵易富趁热打铁,请来家中的管家,当场准备好了笔墨,將这首诗书写下来。
这些老一辈的文化人底蕴深厚,邵六爷挥毫泼墨,很快就完成了作品。苏晨走近一看,只见那行书字体刚健有力,充满了顏体的风范。
他不禁夸奖道:“六爷的书法真是了不起!”
邵六爷对自己的作品也非常满意,隨即盖上了印章,吩咐管家:“把这个裱起来,掛在书房中央。”
写完字后,邵易富洗了手,拍拍苏晨的肩膀说:“小晨,我们知道你的想法,也同意你的建议,但是说到向北发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当中只有老曹在珠海有一家小厂,算是试探性的举动,既然今天你当眾提出了这件事,想必你已经有了一些打算,不妨趁此机会分享一下?”
“这个……”
看到苏晨有些为难的表情,邵易富立刻意识到这里人多口杂,不是討论的好地方,於是转向沈鈿霞说道:“你带他们去玩吧,晚餐时再聚,我们几个去书房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