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静静的思考著,他原本还有些意外朱棣怎么会答应得这么干脆,他都没有想到,原来高贤寧的入仕还代表著这么一层含义在里面。
想了一会,朱高炽缓缓开口。
“铁鉉忠义,让人心生敬佩,这样的忠义之人,朝廷理应大力宣传其忠义之心,其忠义之骨,更应该让天下人广为学习。
传孤諭,命户部拨银二十万两,在山东济南修建铁公祀,由工部动工,所有银子必须全部用於铁公祀建设,任何人不得贪墨。
铁鉉忠义之事,往日经歷,刻碑文於铁公祀內,受万民敬仰。
此事由礼部起擬文书,广发天下,务必使得大明人人知晓。
要让天下人知道大明永乐皇帝之胸怀,要让天下人知晓朝廷用人之理念,更是要让所有人知晓,为大明尽忠者,当万古流芳!”
“其长子铁福安,詔临御前,由皇帝慰问安排。”
“其二子铁福书,据闻避难前往辽东之地,让锦衣卫与辽东都司合力查探,告知其皇帝已赦免所有罪责,朝廷詔其入宫謁见。”
“其三子铁康安被人虐待致死一案,由锦衣卫、大理寺、刑部共同提案,所有牵涉之人,不可漏过!”
“其长女铁秀英,次女铁莲英,著高贤寧抚养,务必恩待,另再赐赏赐。”
既然要做,朱高炽就要做得天下皆知,铁鉉的忠义,对后人的影响同样无比的深刻。
一直有人说大明的文官不成大事,软骨头,有人认为是前元风气,加之前宋文官羸弱,但在朱高炽看来,也不尽然。
看看大明的那些忠诚吧,没一个有好下场,谁敢做大明的忠臣?
朱棣杀铁鉉、方孝孺等人,后面的土木堡战神杀于谦,后面出了一个张居正,还是没有好下场。
朱元璋与朱標好不容易让那些清流士子改变的印象,从永乐一朝开始,又有了。
那些真正的硬骨头,那些真正有志向与抱负的文人,不屑做大明的官。
再加上这么一些真正忠诚大明的人被杀,试问哪一个做官的敢做大明的忠臣?
在这样的风气之下,直到大明中后期,尤其是明末,那些官员跪得比谁都快,造成那个局面出现的,有那些人自身的原因,也有朝廷,以及歷任大明皇帝的影响。
其实朱高炽本来是没有想到这些的,但杨士奇引出的铁鉉,偏偏杨士奇还说服了朱棣,让他看见了一个好时机。
一个让那些清流士子再度对大明认可的契机,让他们重新入仕的良机。
大明需要这些人,这些人既是朝廷的上限,更是朝廷的下限。
只有当朝廷真正重视这些人时,这样的人才会越来越多,而不是那些所谓的羸弱之人甚多。
他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忠臣,是会被铭记的,才会逐渐改变大明文官的风气。
这些一旦入仕,註定会挤压那些贪官污吏的生存空间。
终有一日,朱高炽不敢说情况就能彻底好转,但只要做到了,以后的大明风气,绝对要比歷史上大明的风气要好得多。
杨溥听著朱高炽的话,满脸的震惊。
从这些话,他感受到了朱高炽改变的决心,这是要准备通过这件事,彻底改变大明官场的风气。
杨溥很期待,很惊讶,但又有担忧,因为朱高炽说的这些,会不会让朱棣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