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上旬,平虏校尉赵暮云率部於飞狐岭,灭北狄单于御前侍卫军朮赤部五千人,並生擒主將银甲千长朮赤!”
“五月下旬,赵暮云率银、朔、延三州兵马五千余人,诱漠南韃子首领娄烦王来朔州,引山洪灭敌,斩首三千余级,缴获武器、马匹、盔甲、旗帜不计其数!”
“奚川草原韃子首领折兰王仓皇逃回云州,蔚州之围解,蔚州都尉童固等三千余人生还。”
“......”
大胤皇城,含章殿內。
永昌帝收到了来自蔚州的报捷,喜笑顏开,立马召集內阁六部、御史台、內务府的头头开会。
兵部尚书杨定国此时的嘴角比ak都难压。
而礼部尚书苏雅言、户部尚书崔开济脸上露出职业性的微笑。
刑部冷春芳、吏部陆秉均、工部石开泰三人却不动声色,似乎朔州大战的胜利与他们毫无关係。
或许是今年上半年的税银分配还没得出定论,吏部和工部这两个急需银子的部门把重心放在爭取更多税银上。
掌印监总管吕春芳脸上波澜不惊,朗朗奏诵著赵暮云和胤稷联名送来的捷报。
司礼监总管曹淳风死鱼眼睛看似一动不动,可他的余光已经將皇帝和在场所有人的表情看在眼里。
也许等下皇帝问话的时候,他好见风使舵,说合適的话,让自己处於屹立不倒的位置。
除了这些人之外,只有御史大夫顾鼎铭眼神中有些不安。
他派號称胡搅蛮缠的搞屎棍御史宋流去赵暮云军中,就是借著谣言传到了京城后,趁机去监察军情。
然而宋流去了蔚州之后,还没有任何奏章送来,赵暮云却抢先一步將捷报送来。
並且,赵暮云还以弱胜强,取得如此大胜。
这是百年来大胤与韃子的战爭中,第一次如此大获全胜。
赵暮云以五千之眾,无论智取还是强攻,硬是將韃子两个万骑长和一个五千人的千长给打败了!
现在即便是宋流真的从赵暮云军中挖出什么黑料,也已经晚了。
先入为主的永昌帝,自然不会在意赵暮云那些治军的细节。
至於什么勾结李金刚的军师,更是没有人会相信这种无稽之谈。
“诸位卿家,赵校尉立此大功,堪称我大胤北国铁壁啊!朕应该如何奖赏才是呢?”
吕春芳一读完,永昌帝身子往后一仰,虎视左右这些朝中重臣,身上的帝王霸气侧漏。
不容置疑,赵暮云这一仗打得永昌帝扬眉吐气,几个月被韃子扰边的憋屈一扫而空。
永昌三十九年,困扰这位年过六旬的帝国主人有诸多大事。
东南倭寇,南方瘟疫,中原大河泛滥,西北蝗灾,財政赤字...
这些不算什么,河东道北狄韃子寇边,关內道李金刚作乱,这才是他最头痛的两件大事!
甚至让这位垂垂暮老的皇帝动了让位的念头,让不少人暗中窃喜。
然而到最后,贪恋权力的他,却提出了要刮骨疗伤的想法,引来眾多朝廷官员的失望,更是一阵惶恐。
“陛下,赵校尉此番大功,震烁古今,必须对其大力褒奖才行。”
一听皇帝的口风,按捺不住的杨定国当即出声。
杨定国是原兵部尚书李道推荐上来的,但很少人知道,他出任江南道节度使的时候,却与原兵部侍郎范南私交甚厚。
范南因朔州之战失利被贬的时候,便跟杨定国提及赵暮云。
杨定国早已將赵暮云的名字记在心里。
如今各地节度使普遍兵备荒废,战斗力低下的情况下,赵暮云异军突起,连战连胜。
这不仅是为自己挣军功,更是为兵部长了脸。
“杨尚书,你说该封他什么为好呢?”永昌帝笑著问道。
“陛下,微臣以为任他为镇北中郎將,仍旧都督关內道和河东道北部数州兵马,与韃子对抗!如今他数战大伤韃子元气,加以时日,可令他兵出奚川,收復云、胜、丰三州,將大胤的北部防线推到大青山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