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不怕火炼。
儘管曹爽此前从未与曹国公李景隆產生过半点交集,但当其知晓李景隆主动辞去了身上的军权,並被朱元璋册封为“主使“,不日便將率领使团回访日本倭国的时候,仍是有些目瞪口呆。
毕竟李景隆在原本歷史上的“功绩“实在是太过於抢眼,以至於达到了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
毫不夸张的说,假若不是李景隆“屡战屡败“,而后又主动打开南京城门,迎燕王朱棣入京,或许“靖难之役“只是一场在史书上屡见不鲜,由宗室藩王发起,而后被中枢镇压的叛乱,毫无特殊可言。
正因如此,在燕王朱棣“靖难成功“,於南京称帝之后,被建文帝委以重任的曹国公李景隆得以摇身一变,成为“靖难“第一功臣。
...
...
“殿下的意思是,陛下將探明倭国虚实的重任交到了曹国公的手上?“
燕王府的书房中,曹爽在起身谢过了內侍马和之后,转而有些错愕的涩声道,脸上流露出一抹意外的神色。
当真是“举贤不避亲“,这曹国公李景隆果然在朱元璋心目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否则何至於获此殊荣?
毕竟以如今的形势来衡量,出使日本倭国远没有想像中“危险“,甚至极有可能受到日本倭国高规格的迎接。
“先生可是觉得有所不妥?“瞧著曹爽欲言又止的神色,坐在案牘后的燕王朱棣便是忍不住出声询问道。
他之前便曾听自己的父皇提起过,眼前的曹爽似乎是对曹国公李景隆颇有微词,否则昔日北伐的时候,便是由李景隆单独领兵,而不是让他和定远侯王弼从旁“辅佐“。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那倒不是,“闻言,曹爽赶忙摇了摇头,隱去了脸上的意外之色。
他对“大明战神“李景隆的刻板印象皆是来自於其在“靖难之役“的所作所为,但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或许这位自幼被养於深宫中的曹国公,天生便是適合干“外交“的人才吶。
“其实九江是有些真本事的,不像外间传闻般一事无成。“终究是自幼一同长大的“发小“,燕王朱棣还是忍不住为李景隆说起了好话。
他虽然常年在北平坐镇,但在私底下却也密切注视著南京城的各种动向,也曾听说过诸多有关於李景隆的“流言蜚语“。
作为自幼含著金汤匙出生的勛二代,李景隆虽然享受著各式各样的特权,但也一直生活在其父李文忠的阴影下。
生长於这个时代,大明的勛贵子弟们时常会被人与其父辈放在一起比较,而李景隆因为同时兼顾“勛贵“和“外戚“这两层身份,更是活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