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作为朱元璋的“外甥孙“,却是真真正正的被养於紫禁城中,与年纪相仿的皇子们一同长大,其中与他感情最为深厚的,恰好是仅仅年长他九岁的“四叔“朱棣。
二人感情最为深厚的时候,虽然不能说用穿一条裤子来形容,却也大差不差。
若非如此,天子也不会在钦点他为此役平乱的主帅之后,令燕王朱棣隨军“辅佐“。
闻听自己丈夫和燕王朱棣並未在出征的过程中爆发矛盾,继而影响到他们之间自儿时便建立起来的关係,袁氏的眼眸深处顿时涌现了一抹如释重负之色,並转而不解道:“既然如此,你还瞻前顾后的怕甚?“
“话不能这么说啊夫人,“儘管知晓左右四下无人,但曹国公李景隆仍是在臥房中环顾一周,確定门窗紧闭之后,方才小心翼翼的说道:“在其位,则谋其政。“
“如若殿下真的做到了那个位置,这想的可就不一样了。“
“再一个,“像是压抑了许久,平日里极少在家中谈论国策政事的李景隆竟是显得有些语无伦次:“前不久陛下削弱诸王军权的事你应该也听说了吧?“
“就连诸王都会其权柄过重受到猜忌,遑论为夫?“
此时的曹国公李景隆脸上全无往日的轻浮和隨意,取而代之的则是前所未有的凝重和认真。
纵观歷朝歷代,代代递减的“血脉之情“远远不能成为外戚得以一直存身立命的“护身符“,他们曹国公府若是想要继续维繫眼下这样超然的地位,必然要另闢蹊径。
而这也是困扰他多日,百思无果的难题。
“既然如此,公爷便学学当年的公公和祖父,为陛下和殿下分忧不就好了...“说来说去,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上,袁氏的语气也变得有些不耐烦。
“问题是,为夫该如何为陛下和殿下分忧呢?“轻嘆了口气,李景隆无可奈何的说道。
数十年前,他的祖父李贞在年关当天,不顾自身家境尚有些贫寒,顶风冒雪的赶了数十里的路,將半扇猪肉和一斗小米送到了他“舅爷“朱元璋的家中,使飢肠轆轆的舅爷一家得以活命。
靠著这份活命之恩,他的祖父李贞在有生之年不仅备受“舅爷“朱元璋的尊敬和信任,父祖三代均被追封为王,甚至生前还被允准身穿“龙袍“。
而他的父亲李文忠则是替大明南征北战,並曾率兵打穿被蒙古人视为精神信仰的“阿拉和林“,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元皇室的地位和影响力,战功少有人能够比擬。
反观他李景隆,除了子承父业的继承了世袭罔替的“曹国公“爵位,並且奉命检阅了几次军队,生平再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事跡,更別提为君分忧,替大明做出贡献。
“很简单啊,公爷之前不是说过,陛下有意解除海禁,並且开展海上贸易,公爷为此还主动捐献了几万两白银嘛。“
“俗话说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
“假若咱们曹国公府出钱又出力,公爷何愁无法为君分忧?“在李景隆恍然大悟的眼神中,袁氏满脸认真的分析道。
此时的袁氏决然不会想到,正是因为她今夜的“点拨“,方才会让大明在日后诞生一位足跡踏遍西洋诸国的伟大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