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蒙古內部,也並非铁板一块。“
通过其余方式,征服蒙古?
听了曹爽的回答之后,朱元璋先是一愣,隨后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回想起曹爽昔日有关於“明租界“的一系列言论,嘴角不由得抽动起来。
难道眼前的曹先生,打算向歷史上的赵宋一样,通过签订类似於“檀渊之盟“的盟约,与蒙古人达成和解?亦或者是像歷史上的汉唐,通过“联姻“的方式,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结亲,从而间接换取和平?
但无论哪一种,都与他在建国之初许下的“豪言壮志“背道而驰。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既是他对后世子孙的要求,也是他对大明百姓们做出的许诺。
“先生是打算远交近攻?“
朱棣终究是在北平坐镇多年,对於草原上的局势多有了解,知晓自“捕鱼儿海之战“过后,北元皇室的势力便是遭受重创,就连“北元大汗“的位置也由忽必烈后裔的手中,转移到了阿里不哥的后裔手中。
与此同时,在整个元朝国祚中一直远离政治核心的“瓦剌部“开始在草原上活跃起来,由忽必烈后裔掌管的“韃靼部“转而退居幕后。
难道曹爽是打算利用蒙古內部之间的矛盾,將其分化削弱,继而达到將其征服的效果?
若是如此的话,这法子与他建议扶持“兀良哈“,对抗瓦剌部和韃靼部的法子没有太大区別,无非是扶持对象罢了。
“燕王殿下这么理解,倒也没错。“在朱元璋略有些失望的眼神中,曹爽轻轻頷首,眼眸深处却是闪烁著浓浓的狡黠之色。
“刚刚殿下也说了,草原广袤无垠,且与一望无际的大漠相连,蒙古韃子纵使元气大伤,也可从容不迫的遁入草原上舔舐伤口,待到时机成熟之后,便可捲土重来。“
“如此周而復始,实在令我大明不厌其烦。“
谈笑间,曹爽便是言简意賅的道出了塞外游牧民族能够在草原上立足千余年之久,且始终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机动能力有限的时代,草长鶯飞的塞外对於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而言,与汪洋大海没有什么区別,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即便占据了“天时“和“人和“的优势,但也难以彻底战胜拥有“地利“的游牧民族。
反观同为在草原上崛起的的匈奴,柔然,突厥,契丹,鲜卑,回紇等游牧民族却可互相吞併,成为草原上的霸主。
两者之间最大的差距,便是中原王朝难以深入草原;反观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本身却可肆无忌惮的吞併征战。
“既然这些蒙古韃子最大的屏障,便是能够在草原上隨意驰骋,那我大明为何不对其予以掣肘,规定其疆域范围。“
“如此一来,蒙古各部之间的界限便能够得到明確划分,继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其势力增长。“
“而失去了彼此间吞併的机会,这些蒙古部落必然会隨著时间的流逝,自行衰弱。“
“假以时日,我大明便可不费一兵一卒,征服这些蒙古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