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是吊诡,后金没有了,却出来一个后吐蕃国。
在顾秉谦的八年辅佐下,后吐蕃国的疆域,西到大、小勃律(克什米尔),东到大金川,北到昆仑山,南到帕竹(不丹)。属民百余万,骑兵十余万。赫然一强国。
如今,顾秉谦更是怂恿赞普攻占川蜀,争霸中原。
这个后吐蕃王朝,是一定要攻灭的。高原不需要倒行逆施、野蛮愚昧的农奴制度,更不能割据自大。
可是灭掉后吐蕃王朝之后,朝廷怎么治理?
吐蕃法理上属于大明,名义上本就是大明疆域。只是宣德以前还有一定力度的羁縻统治。宣德之后,却是逐渐失去了对吐蕃的控制,明中期之后连羁縻统治都丧失了。
高原是个很特殊的地方,中央朝廷很难像对汉地那样治理。即便在高度发达的后世,治理模式也不同于内地行省,何况落后的古代?
所谓汉藏同源,吐蕃人和汉人共祖,也是诸夏一脉,总要给他们生存空间。
最科学的方式,当然是上层贵族相互联姻,逐渐汉化,用吐蕃贵族和朝廷流官联合治理,让朝廷对吐蕃的控制力度和强度超过羁縻统治,成为大明的真正疆土。
清朝的法子是扶持、利用密宗来控制高原。可密宗又是汉化的天然障碍,有密宗的强大影响,汉化难度极大。
大明不能扶持密宗势力,但有更好的法子:通婚、教育、科举。
满清搞出一代代的活佛转世,大明就搞出一代代的世俗藩王。
没错,就是用世俗藩王取代密教活佛!
大明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藩王,就是治理高原的第一步。以后朝廷封宗室女子为公主,代代嫁给吐蕃世子。每一代吐蕃王妃都必须姓朱。同时,吐蕃郡主必须嫁给汉家贵族为妻。
朱寅想到这里,忽然试探着笑道:“淑宁母族是羌人,有没有想过嫁给羌人呢?”
如果蜀王父女连羌人都不考虑,那就更难考虑遥远的吐蕃了。
朱宣圻道:“我如今已经不在意是不是羌人了,就算夷人土司,只要是高门,也不是不行。可是就连土司,都不愿意和王府联姻,他们倒不是因为天足,是担心朝廷猜忌。”
他想想都头疼。淑宁不但一双大脚,而且性子全无温良贤淑,和她的封号截然相反。女红、烹饪一概不会,只爱和她母亲一样骑马射猎。
她这名声早就传扬开去,像样的汉人家族无人愿娶。总不能嫁给贩夫走卒、乡野村夫吧?
若是土司贵族,倒不是不行。可是这种联姻又犯朝廷忌讳,礼部也不会同意。搞得不好就是图谋不轨的罪名。
难呐。
朱寅闻言,顿时心中有数。
听蜀王的语气,若是朝廷同意,就算淑宁嫁给吐蕃太子,他也会同意。
知道了蜀王的底线,朱寅就做出了决定。
他打算将淑宁带回去,在身边亲自教导两年,打磨成才,到时再封为公主,下嫁吐蕃王,帮大明控制吐蕃,将高原彻底纳入版图!
虎牙密报,旺布太子痴迷汉学,人品端方,心向中原王化,甚至对父王、老师夺取四川的野心很是不满,认为是挑起战乱,为吐蕃人招灾惹祸。
起码根据虎牙的分析,旺布太子是个很不错的贵族少年,也算是淑宁的良配吧。
蜀王忽然瞪着淑女郡主,“你脸皮怎么这么厚?老夫和李王兄提到你的婚事,你还好意思坐在这里听?出去!”
淑女郡主居然一点也不畏惧蜀王,脸不红心不跳的笑道:
“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事关孩儿婚事,孩儿听听又何妨?王兄愿意带孩儿回南京,孩儿求之不得啊。”
朱宣圻冷哼一声,“你去南京做什么?给你王兄、嫂嫂惹麻烦?南京最适合射猎的地方,就是孝陵所在的钟山,你会不会去射孝陵的鹿呢?给你老子招灾惹祸?”
朱寅呵呵一笑:“钟山的确多鹿。不过蜀王叔也是可怜,一辈子也不能去南京。南京城外能射猎的地方,可是不少啊。”
朱宣圻道:“真能带她去南京?”
朱寅点头:“王叔愿意放人,侄儿就能带族妹去。她的性子很像我,我和她嫂嫂平时多教教她,干脆就做个与众不同的奇女子,也给咱们朱家争口气。这些年,咱们宗室的名声实在不怎么样。”
蜀王也不再犹豫,说道:“那就麻烦你了。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淑女我就交给你了。你说的对,既然她狗肉不上台面,又没皮没脸、没心没肺,那就干脆当个所谓的奇女子。”
又对淑宁道:“你可以跟你族兄去南京。但你要听话,不要给兄嫂惹事。知道么?”
淑宁郡主很是高兴,笑容十分明灿,“父王放心就是,孩儿最是乖巧听话,不会给兄嫂添乱。”
说到这里,这才站起来盈盈行礼道:“父王和兄长自在说话,我这就退下了。”
她倒是很有眼色,知道接下来两人还有重要的话说,就恰到好处的主动离开。
可以留下时,赖着不走。真不方便留下时,立刻就走!
光是这种分寸拿捏,就胜过很多同龄女子,难怪蜀王喜欢她这个女儿。
蜀王眼见女儿离开,忍不住叹息一声,忽然神色黯然的说道:“你说的对,这么多年,咱们宗室实在太不像话了。”
“再这么下去,社稷堪忧啊。尤其这几年,太上皇昏聩怠政,阉党逢君之恶,眼看竟有末世光景。万一大明没了,宗室会是什么下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几年前,庆王起事,帅锌那小子还真有点本事,竟然打到西域,把叶尔羌国都灭了,搞出一个西明。当时我就想,这样也好,帅锌在西域成事,也算咱朱家的一条退路。”
“可是终究,西域不是中原啊。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去西域?”
“之前听到你在南京靖难,我突然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宗室的希望。”
他说到这里,给朱寅倒了一杯茶,“你要做的事,我也能猜的出来。皇位本就是长房的,南朝大权又在你手里,你拿回帝位也没错,横竖都是太祖的子孙。可是若是真有那一天,你能不能让宗亲们日子好过一些?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啊。”
朱寅意味难明的微微一笑,“宗室们的日子,过的还不好?”
“好?”蜀王笑容苦涩的摇头,“稚虎啊,我是长辈,也就托个大,你也别生气。咱们宗室哪里好过?”
“宗王如囚无自由,中尉如丐无钱财!”
他指指自己,“稚虎,你看看我过得什么日子?钟鸣鼎食,富可敌国,贵为亲王。可是我都不能出成都城!出城一步,就必须上奏天子!请朝廷批准!就算每年出城扫墓、上坟,也要上奏朝廷,事毕既回,不能去墓园之外的地方!”
他指着外面,“那什么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峨眉山,都是蜀中胜景,近在咫尺啊。可我都没有见过!”
“这叫过得好?这和囚徒有何分别?囚徒还有个出狱的盼头!我们这些高级宗亲,竟是一辈子的事,只有死了才能出城,埋在城外!”
“最低级的奉国中尉,虽然可以离家百里,可禄米拖欠断绝,又严禁操持他业,大多食不果腹,无隔夜之炊,女子甚至为暗娼,倚门卖笑,男子为丐者,比比皆是啊。”
“稚虎你说,宗室这叫过得好?你们长房跑到南洋岛国,虽然丢了皇位,反而落个自由自在。咱们其他各房,竟都是大明之囚!”
“这是太祖爷的本意?国初宗室怎么过的,如今是怎么过的?”
“大明社稷都是咱朱家的,可是大明防宗室却如防贼一般,当宗室是洪水猛兽!”
…
ps:今天身体不舒服,就到这了,难受…
说说吐蕃,有人以为,吐蕃统一很离谱,这就是不熟悉相关历史了。吐蕃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上的藏巴汗,差点就统一了吐蕃高原,占了吐蕃三分之二以上的地盘,是不是接近统一了?只是被入藏的固始汗灭了。然后呢,固始汗统一了吐蕃。所在在明末,吐蕃已经统一了,只是被蒙古人统一。清朝,吐蕃地区也是统一的,最高首领就是所谓的答奈。既然吐蕃的统一是历史趋势,那么书中提前几十年由世俗政权统一,就没有逻辑错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