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奢崇明反!
百官听到郝运来的话,很多人都是点头称赞,但也有很多人摇头。
有的认为继续北运漕粮的确是大义和大局,有的认为是为北朝续命,有的人更是心怀叵测。
郝运来继续说道:“这虽然是太傅的大局和大义,却不仅仅只是这个考量。下官以为,太傅必然有更深的考虑。”
“诸位莫以为南朝的漕粮是白送北方吧?太傅可不是这个意思。以前的漕运官粮就是粮税,北京朝廷并不额外银子购买。眼下南北分立,江南没有再向北京纳粮税的道理,自然要收银子!这钱为何不赚?”
“去年、今年风调雨顺,江南、湖广都是丰收熟年,夏粮一下来,谷价必跌,谷贱伤农啊!朝廷的税又是折算银子,如此一来雪上加霜,更加伤农!”
“往年,南方一旦遇到丰年,还要向河南、山东、淮北额外粜粮,以平衡粮价,就是这个道理。是以,输送北方的粮食,可不仅仅是给北京的官粮,还有徽商贩卖到北方的民粮。”
“停了官粮漕运,那么民粮漕运呢?是不是也一并停了?每年北输漕粮一千两百万石左右,官粮才四百万石,剩下的八百万石可都是卖到北方的民粮!”
“漕运停了,南方一下子多出一千两百万石粮食,粮价每石最少要降一钱!税银却不能随粮价降而降,怎么算农民都要吃亏!除非朝廷钱去平衡粮价,或者降税,可那就是朝廷吃亏了!如今处处钱,总不能让太傅一直借钱给国库吧?”
郝运来的话铿然有力,句句敲打人心:
“这还不算!诸位知道,每船可以多载四十石土宜(特产),每年随着粮船漕运的南方土宜,就有五十万石以上!这些土宜价值几十万两,一旦停运,会影响南方多少人的生计?”
“粮船南返,当然也不是空船,而是装载北盐、马骡等北方大宗货物。”
“我们卡北朝的粮食,北朝就不能卡我们的盐?难道只知南粮北粜,不知道北盐南销么?很多人只知道南粮北运一千多石,独不知北盐南运一百多万石!”
“南人吃的盐,七成出自江北!若是断了北盐,江南盐价最少翻倍,怕是每斤要涨到四钱以上!那还得了?吃这么贵的盐,江南人估计要造反!”
“还有江南地区的十万漕工纤夫,他们的生计怎么办?漕工纤夫可不仅仅是北人,江南人也占了三成啊。十万人关系十万户人家的衣食!朝廷管不管?”
听到这里,很多不接地气、士族出身的科举老爷们,这才明白为何不能断了漕粮。
北盐南运!仅此一条,足矣!
朱寅深深看了郝运来一眼,目光带着欣赏之色。郝运来这番话,总算说到自己更深层次的考量了。
盐、粮两项,向来就是百姓消耗的大头。
所谓北方吃粮不易,南方吃盐不易。南方亩产高,荒年少,一年两熟,粮食经常外销。可是盐产量不能自给,全国有名的大盐田,八成都在江北,南方吃盐大半需要外购。
北方百姓苦,往往是缺粮。南方百姓苦,往往是因为高价盐!
就说江南,盐价每斤高达两钱。这意味着,江南百姓一家五口,平均光是吃盐,每年就要费六七两银子!占了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吃盐向来就是南方百姓的一大负担。很多穷苦百姓只能尽量少吃盐,造成低钠引起的多种疾病。
长期淡食不但会引起很多疾病,还会降低身高,骨骺提前闭合。这也是古代南方人身高、体力不如北方的原因之一。
古代江南长期食盐短缺的历史,养成了江南百姓饮食清淡的习惯。实际上不是他们本就喜欢清淡,而是为了减轻生活负担,被动少吃盐,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淡食文化。
若是没了北盐南销,江南盐价暴涨之下更贵,那会是什么结果?
漕粮哪里只是给北京的官粮补给那么简单?很多不接地气的科举官员,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漕运线就是古代的南北商业大动脉,是经济互补的枢纽,是商业繁荣的一条生命线。
南粮固然北运,可北方的食盐、皮货、马骡、石炭(煤)、硫磺、草药、染料…这些很重要的大宗货物,都是南方缺乏的。
盐就不说了,马骡、石炭、草药、染料等大宗,对江南民生就影响很大。至于硫磺,更是军需品。
千里运河商业带,才是中国最大、最发达的商业区,岂止是养活几十万漕工纤夫?
运河沿线的一座座商业城镇,上千万人口,都要依赖南北大运河的漕运经济。
不说北方,就说运河的江南段城镇,杭州、苏州、常州、镇江、嘉兴等地方,之所以这么繁华,也多亏了运河经济啊。
漕粮一停,就是这些江南名城大郡,也会大受影响!
切断漕运,看似是掐北方脖子,其实就是双刃剑,没有赢家。北方没有南方的粮食会饿死百万人,可南方就好受了?
即便只算经济账,漕运也不能断!
郝运来说到这里,眼见很多官员都点头认同,尤其是朱寅神色赞赏,心中不禁有些激动。
今日真是露脸!
可他也清楚,他所说的这番道理,其实朝堂上不少朝臣都心知肚明。他只是善于抓住了机会,抢先站出来发言罢了。
郝运来停顿一会儿,再次说道:“不仅是盐很要命,其他货物也很要命。”
“南方每年,需要北方石炭两百万石!停了漕运,柴炭必然大涨,今年冬天,南京取暖都成问题!冻死的人更多!”
“还有马骡,北方输南方之马,每年一万多匹。输南方之牛,每年两万头,输南方之骡、驴,每年五万多头。漕运一停就都没了。骑兵战马,车马,耕牛,驮货拉磨的骡驴,都难以补充。这影响还小吗?”
“江南织坊染料,大半出自北方。必需的拓树皮,更是九成依赖北货南输。漕运停了,咱们的丝绸不染色了吗?只卖素缎?”
“还有硫磺。阳曲、金县、巩昌、怀来,这四大硫磺产地,哪个在南方?”
“还有就是,漕运货物大宗还有瓷器、茶叶、布、丝绸、蜡、灯、等,每年卖到北方折银一千八百万两。漕运一断,货物挤压,茶农、蚕农、织工、窑工等人的生计都要受到影响。就是朝廷损失的商税,每年最少也有六十万!这个账,大司徒真没有算过?”
“再说了,虽然南北分立,可太上皇和陛下终究是父子,南北打断骨头连着筋。切断漕运,那不是给南朝抹黑?北朝本来大失民心,若是南朝切断漕运,北朝反而或获得同情,南朝却要丢失民心。孰轻孰重?”
“所以下官才说,不停罢漕运,乃是太傅不二之明断!”
郝运来一番话,说的李廷机等主张切断漕运的人,哑口无言。
李廷机等人是不懂么?当然不是。
他是户部尚书,在北京都当过户部侍郎,岂能不知道郝运来所说的事实?
问题是,切断漕运对他们有利!
漕运一断,粮价必跌,盐价必涨,他们一来可以压价收购粮食,同时涨价出售浙盐闽盐!
没错,浙盐闽盐是南方主要产盐地,盐田大多在浙商闽商手中,和贩卖北盐的徽商竞争激烈。
而李廷机等人背后,主要就是闽浙商人。
还有就是,漕运一断,走私北方的海运就更有赚头了。大海可不像运河那么好监管,货船到了海上,税关也收不到税。
而且,硫磺是军用品,北方硫磺一断,他们贩卖的日本硫磺,就能坐地起价,利润大涨。
他们的背后,也是走私的海商。他们自己不少都是海商家族。
真以为切断漕运,就不能南货北运了?天真。
只会让海商赚的更多!
而且,江南十万漕工纤夫一失业,就只剩下当佃户、雇工这一条路,那么工钱就能降一降,田租就能涨一涨。
切断漕运,最后倒霉的,只有运河沿岸的百姓,还有靠运河吃饭的苦力罢了。
当然,这些深藏心底的话,是绝对不能宣之于口的。
郝运来为人精明,当然也知道这些道道,可是他不敢提!
他如果说出这些阴暗的心思,就会得罪朝堂上的很多官员,无形中给自己拉仇恨。
所以,他只能到此为止,不能再说了。
朱寅更是心中雪亮,可他也不能戳破这一层,就当不知道这些人的算盘。起码目前,他很需要南京朝廷的稳定。
不过,他比郝运来想的更深。
等到郝运来说完,朱党成员们再次站出来附议,声量很高。
直到没人再不知趣的反对,朱寅这才说道:
“诸位说的有理,尤其是云贵总督郝运来,更是真知烁见。不过,还有一层,诸位都是忽略了。”
他站起来,在朝堂上踱步,“北方的漕工纤夫,足有三十万人,他们都是青壮,而且组织严密,习惯分工协作,吃苦耐劳,是很好的兵源。”
“漕运一停,南北货物不通。北方的石炭不能南运,货物滞销,会有数万矿工失业。矿工,也是极好的兵源。”
“而恰恰,北朝眼下正在招募兵马。这么多漕工、纤夫、矿工失业会怎么办?最好的出路当然是应募参军了。这个问题,诸位可有想过?”
众人一听,果然如此!
向来朝廷招募士卒,应募者都不多。士卒身份卑微,又经常欠饷,青壮男子大多不愿意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