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之御所
“威之以势,晓之以利。”
李显穆慨然陈词道:“日本国从隋朝时就与中原天朝密切交流,至今已经八百年,深受我中原儒释道影响,不是塞外那些没文化的蛮子。
郑掌印率数百艘宝船、两万大军跨海而至,叩开日本门关,必然让日本朝廷上下震撼,是以说话才留几分余地。”
“我大明天下无敌,日本小邦,自当惊惧。”
李显穆沉声道:“白银之事干系重大,臣请往日本一行。”
“不可!”
朱棣皱眉回道:“这等情形前往日本,倘若遭遇不测,朕怎么向你母亲交待。”
其余内阁众臣也颇为震惊李显穆的想法
李显穆深深拜倒:“陛下爱护之情,臣铭感五内。
但臣并非冲动,日本是个血统至上的贵族时代,他们不看重能力,最看重血统。
臣是皇帝的外甥、公主的儿子,去了日本天然就被高看一眼,他们敢怠慢郑掌印,却绝对不会怠慢臣,况且大明再没有谁比臣更了解日本,此事非臣去不可。”
李显穆说的情真意切,“臣生来就深受皇外祖父、陛下大恩,年纪轻轻已经列于中枢,为朝野内外所重。
父亲曾说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臣纵有几分才华,也多亏了陛下的照拂和看重,才能为之尽数施展。
若一直在陛下的羽翼之下,臣何时才能成为为天下社稷遮风挡雨的栋梁,此番前往日本,请陛下应允。”
前往日本,李显穆是深思熟虑过的,汉王败退太子稳固,江南刚刚巡抚过,朝廷没有北巡计划,皇帝还有十五年寿命,国内无事,那白银之事就是重中之重,这一趟必须前往。
他和其他大臣不一样,其他人大多不希望离开中枢,深怕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但他不一样,背景通天,随时都能回来,既然有这么好的资源,更应该舍身建功立业。
否则和那些无用的膏粱子弟又有什么区别?
朱棣听出了李显穆话中的坚决,他起身缓缓踱步,最终深深叹口气道:“你……
朕允了,翌日你便前往日本,全权代表朕与日本国王相谈。”
其后众人又商议了大明这边谈判的底线等具体事务。
……
日本京都室町殿,别名“之御所”,室町幕府将军统治日本之处,京都,古称平安京,别称洛阳,又称京洛,就是日本武士“提刀上洛,痛陈利害”的那个洛。
“你是说大明皇帝的外甥李君亲自来了日本?”源义持差点连手中的茶都没拿稳。
“是的将军,李君不仅仅是皇帝的外甥,他的岳父是大明第一公卿,他的父亲生前是大明最有权势的大臣,他是一个真正的大明贵族,大明皇帝将他派来,一定是很重视此事。”
源义持当然明白,使者地位越高,说明越重视,先前他直接拒绝那位大明使者,也是因为郑和只不过是个阉人,可现在就不好搞了。
“现在李君在哪里?”
“昨天刚从港口下了船,今天正率领使团往京都来,说要来拜见日本国王,按照大明朝的体制,将军您是仅次于大明皇帝的王。”
源义持深深踱步,他是愿意和明朝做贸易的,毕竟能赚钱,可那些不满对明朝称臣的守护大名,是支持幕府的根基,得罪了他们,他的将军之位可能坐不稳。
“难啊难。”源义持叹息几声,“去准备欢迎仪式,明朝使者来之后,带到室町殿来。”
下人离开后,源义持望着殿外的湛湛澄澈青天,只觉风雨欲来,他这个征夷大将军,难做啊。
前往港口迎接李显穆的自然是郑和,他脸上颇有几分羞愧,“陛下对我寄予厚望,可我却一事无成,此番回朝后,当向陛下请罪。”
“郑掌印不必如此,陛下不会怪罪,如今日本国中情况,掌印不若将所知皆通讲一番。”
郑和清了清嗓子,皱起了眉头沉声道:“日本国中的情况比我们大明所了解的复杂太多。
李忠文公所言不虚,日本果真有名为天皇的皇帝,传说中从上古神话时代就流传下来,号称是日本至高神天照的直系后裔,所以日本天皇是神,没有凡人的姓氏。”
李显穆无语道:“这不是抄袭先秦时期周天子无氏吗?父亲说日本国本来是原始奴隶部落,是接触了隋唐文化才一跃而为帝制,果真没错。”
郑和闻言也没忍住笑出声,“正是如此,我们此番所去的京都,又名洛阳,是唐朝时仿照洛阳而建造,我第一次见到,还以为梦回大唐了,据说其中有许多唐朝时的旧物,是遣唐使带回日本的。
日本最古代由天皇掌权,后来由公卿掌权,天皇就成了傀儡,后来公卿太腐朽了,下层武士暴动,就建立了现在日本的幕府政权,有点类似于魏武帝曹操用丞相府、魏国架空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