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暗中攻讦汉王
皇帝朱棣身后随着几个太监入得殿来,内阁众人齐声行礼,皇帝扫一下眼,微微颔首,落座后便指使着洪保将十三个巡抚呈上来的奏章给内阁看。
“今日召你们前来,有两件事,这是此番巡抚天下诸省的奏章,问题不小啊,内阁拿去看,三日后给朕上一个章程。”
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团兼任智囊团,此事责无旁贷,众人领命上前将奏章取过,心中皆沉甸甸的、又带着喜悦。
正五品的内阁大学士缘何被朝野所重,就是因为如现在这般能参预天下机务。
按照古代政治权力原则,最终决策权(皇帝)>部分决策执行权(历朝宰相)>批红权(半决策权)>封驳权(历朝宰相)>建议权(明朝首辅强势时期内阁票拟)。
现在的内阁自然连建议权也没有,只能算参与建议权,可在如今的大明,内阁大学士是唯一一个能正式长久停留在皇帝身边参预机务的职位,其他的即便是六部尚书也做不到。
这时就要用到另外一个古代政治权力原则——政治权力会以皇帝为中心,以血缘亲疏、政治信任、双方身份为半径,进行辐射,换句话说,离皇帝越近、身份越高,隐形权力越大。
即便是皇帝身边一个小太监,也可能带来外界不为人知的隐秘,继而成为争斗的胜负手。
许是担心内阁不重视,朱棣又强调了一遍,“此番巡抚查出的问题不小,朕在考虑如今的三司是否能完成朝廷的期望,众卿务必要多加思量。”
见内阁众人都肃然回了话,朱棣轻松了几分,又点了李显穆道:“显穆,你将那日山东之事说一下。”
李显穆便向众人将山东残破之相又描述了一遍,而后强调了山东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山东的担忧,他说到一半时,内阁众人便已经同时凝起了眉头。
杨荣更是在李显穆说完后就直接震惊道:“山东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为何都没有上报过,山东巡抚不是早两月就回来了,为何也没有汇报?”
杨士奇厉声道:“山东既然是历来如此,那三司可能已经习以为常。
至于巡抚则不知为何不汇报,但此事毋庸置疑是极大的失职。
山东三司尚可戴罪立功,山东巡抚必须重罚,否则如何彰显朝廷派遣巡抚至地方清查的决心。”
其余众人亦发表了意见,基本上都是主张严惩山东巡抚,此事的确蹊跷,明知朝廷不知山东境况,巡抚后却不上报,那派你去山东做什么?
再看看人家李显穆去江南,做下多少大事,为朝廷大收江南士绅官民百姓之心。
皇帝听后不置可否,又望向李显穆,肃然的神色稍缓,“显穆,你说呢?”
“诸位内阁同僚说的皆在理上。”
李显穆沉声回道:“惩治山东诸官员事小,若要山东安定,关键还在于治理。
所谓治理,其关键则在于,使百姓免于困苦、减少苛捐杂税和地方衙门摊派;使法度清明、减少冤假错案;清理盘踞于山东绿林中的匪徒,使地方安定。”
皇帝沉吟道:“朕发道圣旨给山东布政使司,减免山东三年赋税,再严令山东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若有大灾、造反,立刻告于六部,若有延误,严惩不贷。”
此举便是要将可能出现的聚众造反掐灭于微末之中。
众阁臣又点头称是,李显穆也觉得此法颇可行,前提是地方要配合,他又踌躇道:“陛下,不知衍圣公府?”
朱棣一听顿时大感头痛,叹道:“衍圣公府朕会亲自下旨,让衍圣公府不要惊扰地方。
鲁王甚是恭谨,和他父亲不同,齐王朕会一直禁锢在京城,不让他回封地,诸卿放心。”
第一任鲁王被朱元璋亲自谥号荒,在恶谥中也算是很差的。
很多人说朱元璋双标,对待儿子就放纵,但这实属正常,人就是双标的,历史上哪个皇帝会因为儿子残杀百姓,去处死喜爱的儿子的?
一个也没有,被处死的只有那些不受宠的,或者迫切需要作秀的。
朱元璋能给这些儿子恶谥,让他们死后遗臭万年,已经是皇帝中的楷模了。
“陛下之法虽好,但也只是短时。
这世上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一旦时日久了,地方难免松懈,敷衍应对。”李显穆道,“恢复山东,终究是要三司衙门齐心协力,现在是做不到的。
臣建议向山东常设巡抚,掌统兵外一切事务,以朝廷二三品上官出任,最好是加都察院衔,三五年一任,直至彻底将山东治理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