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之上的李祺望着却微微摇头。
如今英国公张辅和李显穆心中想的,是英国公张辅年纪已经不小,大概永乐后,也就该渐渐身体撑不住了。
张辅后继无人,英国公府可能会衰落下去,成为一个空有公爵名头的闲散勋贵家族。
前期张辅护着李显穆,后期李显穆起来后再扶持英国公府,两人的巅峰期恰好错开。
否则一对翁婿,一个是军方第一人,一个是文官第一人,那皇帝半夜都要被噩梦惊醒了。
但问题是英国公张辅相当长寿,历史上高龄还能跟着大军出征,说明他身体依旧很好。
这一世李显穆横空出世,势必要登上绝巅,到时候英国公张辅反而是登顶的阻碍,还不知那时会如何抉择。
二人相谈一番,下了船后,众江南文武前来拜见后,便往南京而去,张辅将会在这里停留半个月,等待前期后勤工作完成,再往南去。
而李显穆并不会一直等到征安南结束,在将粮草等从海上运走,他就会回京城,身上后勤军需官不过是兼职而已。
这半个月时间,英国公张辅不仅在忙碌南征之事,也彻底将李显穆在南京的所作所为了解了清楚,纵然是他也不禁沉默了片刻。
最后只感叹了一句,“显穆你有李忠文公之姿啊。”
时间匆匆如流水,很快英国公张辅就从南京动身,率领着十万大军往安南而去,后续的民夫则依旧由李显穆督促诸省府、卫所支往前线。
北方运河早已封冻,李显穆才堪堪从南京动身。
他离开江南时,前来送别之人很多,有盼着他真的离开的,有崇拜他想要临走时再见一面的,挤满了长江之岸。
李显穆背对着滚滚长江,回望巍峨的南京城,亦是颇为感慨,这一次下江南,他攫取了很多政治威望以及声望,日后他师兄王艮前来江南传播心学,压力将会小很多。
载他离去的大船停靠在码头边,副使自船上匆匆走到李显穆身边禀告道:“抚台,船上已然全部备好,我们可以出发回京了。”
李显穆点点头,而后面向江南诸官生朗然道:“诸位,此番叨扰江南,有劳诸位协助,创下一番功绩,本阁这便告辞了,我等山水有相逢,本阁祝诸位青云直上!”
“此皆抚台之功也。”
“抚台有能,造福江南,我等佩服。”
李显穆转身上船,临最后,有人高声问道:“抚台可还有一言告江南诸生吗?”
李显穆指着那高高耸立的石碑,“不忘长江金陵之誓即可!”
“绝不敢忘!”
“我等绝不敢忘!”
零星的声音从江畔传来,皆是少年、青年之人,这其中或许便有于谦这等有志之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船帆高升,向北而去。
————
永乐八年,江南地区爆发了轰动朝野的“妖术案”,波及了明朝两京一十三省,并迅速成为太子党和汉王党夺嫡的焦点,李显穆在这种风波中挺身而出,他先是保下了太子,其后又前往江南将此事定性,江南士绅成为了“妖术案”的牺牲者。
但这不意味着江南士绅的便是无辜受难,其后所发生的“奏销案”、“哭庙案”,证明江南士绅的腐朽堕落在永乐时期已经颇见端倪。
李显穆严厉打击了奏销案、哭庙案中的涉事士绅,近五万人被流放到安南,其中包含大量知识分子、工匠、乐户,如今安南省望归县便是这些人所建立。
接连爆发的“妖术案”、“奏销案”、“哭庙案”,使江南士绅在政治上再次遭遇了巨大打击,史书记载,‘苏、常二州,士绅耆老为之一空’,但得益于李显穆卓绝的政治手段,利用“长江金陵之誓”大幅削弱了江南士绅的逆反心理,使明朝南北弥合的进程再次向前。——《永乐江南大案见闻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