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本官不刮穷人的油
“该来的都来了。”
“不来的……便是打定主意,要顽抗到底。”
小轩窗外,雨打芭蕉,噼啪作响,间或有雨滴坠入池塘的泠泠清音。
李显穆神色宁静的听雨、品茗,蒸腾出一抹雾气,最后一杯饮尽,手腕轻旋,那素白茶盏便滴溜溜地在壶旁稳稳立住,停下。
起身,正衣。
侍卫无声拉开门扉,侍女递上青箬蓑衣,低眉敛目,白嫩指尖灵巧地系紧颌下的系带。
李显穆大踏步踏入门外连绵的雨幕之中。
“该做正事了。”
唯留下道轻冽之声,及室中有茶香氤氲。
……
何谓正事?
白莲教亦或妖术?
自然不是!
所谓白莲教之事,不过是李显穆悬在江南头顶、用以震慑群僚的一柄无形锋锐利刃,是不得已之时的最后手段。
至于搅动大明天下风云的妖术,亦是他借势压人、摧折江南气焰的煌煌威势。
这二者,如同天上凛凛刀剑,是震慑、威慑,重在慑、而非用!
正事只有一件,便是江南钱粮!
此刻,巡抚衙门的偏厅内,因着天阴沉暗,亭中烛火通明,映照着几张恭谨的面容。
乃是南京户部及南直隶等三省府县掌管赋税钱粮的要员,俱已投效在座。
众人心中皆知,不提有几分为国之心,单是这位钦差巡抚的煊赫前程,便足以让人赌一把。
李显穆亦知,他携风雨入了厅中,解下青箬蓑衣,步履轻灵走进,环视众人一遭,而后径直坐在最上首。
做事前总是要动员一番,李显穆缓然开口沉声:“诸位既坐在这里,便是打定主意要与本官共克时艰了,本官要做的事不容易,但做成了,便必有大好前程。
有些丑话说在前面,以免日后再生出什么首鼠两端之心,平白误了己身,也连累本官。
这江南诸生中,有不长眼的认为本官位卑言轻,江南巡抚之职也只是临时差遣,实不足为俱。
可想必诸位皆知,天子是我的舅舅,太子是我的表兄,英国公是我的岳父,如今虽不是先秦两汉、魏晋隋唐那等血脉决定一切的贵族时代。
可有这三人在,本官在江南就算是灰头土脸,最多不过回京城,继续做清贵之职罢了。
江南诸官生中,有欲要和本官对弈者,实在愚不可及,而诸位则实在有大智慧。”
无论何种时代,摆身份永远都是最快给予同党信心的方式。
李显穆并不是非要用脱离家族来证明自己的愣头青,他更不介意用自己生来的优势笼络人心。
“况且本官是永乐三年的状元,如今年不过十八,已然列于正四品少詹事,内阁首席华盖殿大学士。
俗话说,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
诸位既然坐在这里,想必便知道这个道理,也都知道我话中的意思。”
众人当然明白。
这些人前来投效,不仅是看中他的前景,亦是看中他强大的背景。
朝中有人好做官。
李显穆这等直达天听的背景,本就立于不败之地,他还颇有能力,和他作对,简直找死。
随着李显穆这两番话,厅中凝重的氛围都轻松了些许,之前一想到要反刃向曾经的同僚,实在是颇有几分畏惧。
“今日先将诸位召集过来,乃是有一件关乎国朝的大事,需要诸位鼎力相助。”众人闻言不由向前倾了下身子,心中已然有了些猜想,“不瞒诸位,英国公已然被陛下任命为南征安南总兵官,不日将海陆两路并进,平定安南!”
一言而落,顿时在屋中激起千层浪!
“朝廷竟又要对安南用兵?”
“永乐七年的财政会议,陛下不是说三年之内不动刀兵吗?”
“这等大事,先前竟没有丝毫消息流出,竟未经过朝廷廷议吗?”
一个个疑问从厅中众人口中道出。
“三年不动刀兵,说的是不主动出击蒙古等国,如今安南异动,若朝廷不动刀兵,那方才平定不久的安南便要重新沦陷异域了,自然不再此范围之内。”
“安南之事,陛下与英国公、淇国公等宿将以及兵部尚书商议后便已然定下。”
李显穆为众人解惑,敏锐的人已然察觉到了其中关键之处,陛下只和兵部尚书商议,却没有和户部尚书商议。
那大军南征的粮草从哪里来?
一股不妙的感觉充斥众人心头。
下一瞬。
“南征大军所需粮草,需要就近自江南供给,而本官巡抚江南,除了察查妖术之事,军粮之事亦是重中之重,诸位要么出身户部,要么于省府中主管钱粮,正是本官的良佐!”
果不其然,有数人只觉眼前一黑,还不等反应,就听到李显穆又坚决道:“诸位想必都知晓,于公、于私,本官都不会让南征大军的粮草出现任何问题。”
当然如此!
于公,这是皇帝亲自交给李显穆的差使,巡抚江南三省,位高权重,这是何等的寄予厚望,若是真能顺利做成,又是一笔政绩,至少缩短三年升迁的功夫!
于私,粮草后勤关乎着前线大军的胜败之局,英国公张辅是李显穆的岳父,也是他现在官场上最大的靠山,甚至此番李显穆在江南,永昌侯等勋贵这么给面子,也和英国公张辅这位勋贵第一人的存在脱不开干系,李显穆必然要竭尽全力的支持南征大军。
江南这份粮草是掏也得掏,不掏也得掏!
众人又想起李显穆威压江南的妖术和白莲教之事,现在看来,若是江南三省答应他的条件,那一切都可控,可若是不答应,李显穆被逼急了,必然会大开杀戒!
“今岁运往京城的粮食……”
“运往京城的粮食一粒也不许少!”
李显穆厉声打断了这句话,肃然望向众人,“江南三省已然和海道漕运衙门所沟通的粮食,一粒也不许少,要全须全尾的运往京城。
倘若能够动用这批粮草,本官又有什么必要亲自下江南来办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