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介神祠,也是因为绵山地处特殊,才侥幸留存下来的罢了,如今真正的儒家传承已经非常稀少,弟子更是凤毛麟角。”
儒家老者眼中似有沧海桑田之意,唏嘘道:“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我不可能阻止,但学儒就跟品酒一样,越喝越知道其中醇厚,就愈发上头。”
“如几十年前那些鲜见狂妄之徒,叫嚣废除神州文字的,断我神州之根的,决不允许。”
“儒家,守的是神州之文脉,守的是神州之魂流,所以儒家不能断。”
说到此时,儒家老者眼神极为坚定。
他就像是被时代中的被抛弃者,依旧守着那一盏文脉灯火。
三教源远流长,而儒家作为其中之一,其思想内涵之丰富,之精彩,之绝妙,足以与佛道两家分庭抗礼,甚至超过。
韩云听罢,心中微动,沉吟片刻后道:“前辈所言极是。儒家重‘心’,却又不离世间,讲究的是修身治世,与佛道两家超脱世外的追求确有不同。”
“但三家殊途同归,最终皆归于‘心’之一字,倒也有趣。”
儒家老者抚须一笑,道:“正是如此。所谓心字,有三点也,人心多变,多思,多虑,故而难以捉摸,若狡兔,有三窟。”
“正心,是为了让心归位!”
“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解脱,而儒家求的是‘立’,立于天地,立于世间,立于本心。看似不同,实则皆是修行。”
他顿了顿,又道:“你既已访过佛门,又入我儒家之地,不知可曾想过,这三教虽各有其道,但未必不能融会贯通?”
韩云闻言,若有所思。
儒家老者见状,继续道:“譬如王阳明,他早年修习程朱理学,后又出入佛老,最终归于儒家,创心学一脉,讲知行合一,其实便是融汇了三教之长。你若有意,不妨也试试。”
韩云点头:“前辈指点,晚辈受教了。”
儒家老者满意地笑了笑,端起茶杯轻啜一口,忽而话锋一转:“不过,修行之路,终究要自己走。别人的道,未必适合你。”
韩云微微一笑:“晚辈明白。”
两人又闲谈片刻,韩云起身告辞。
儒家老者也不挽留,只是在他临行前,意味深长地说道:“绵山之上,三教虽存,但真正的‘道’,或许不在庙堂,不在经卷,而在脚下。”
韩云脚步一顿,回头深深一揖:“多谢前辈教诲。”
离开介神祠后,韩云站在山道之上,远眺绵山苍茫云海,心中思绪翻涌。
佛门讲空性,道家求自性,儒家养正性,三教之道,看似不同,却又隐隐相通。
而他的路,又在何方?
道耶?佛耶?儒耶?
唯求“道”也!
此道非彼道。
或许,那本养炁正心篇,自己也该看看,博采众长,炉汇百家,寻求本根,才是自己真正的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