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大宋文豪 > 第214章 迷雾散尽

第214章 迷雾散尽

第214章 迷雾散尽

当然了,陆北顾对于庙堂势力分布的这种认识,目前来讲还是相当粗糙的。

其中还有很多人、很多事,都有着超乎想象的复杂程度,不是说简单粗暴地非黑即白所能划分的。

哪怕是同一派系,在不同事情上的态度和立场,都有可能完全不同。

而且庙堂就是如此,不管是怎样的君子,只要卷进去,那么难免会被动或主动地参与其中,时间久了,很多事情到底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就说不清了。

尤其是因为理念不同,哪怕都出于公心,君子与君子之间,也会互相攻讦。

为的,就是获取权力,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谁的抱负是正确的,又有谁能评判呢?或许只能交给时间了。

“罢了,外调就外调吧为师是御史台的一员,自当荣辱与共,君子问心无愧便好。”

正如赵抃所言,人在庙堂往往身不由己。

实际上,赵抃在回朝的这几个月以来,已经很努力地在承担好一个御史的职责了。

有些事情他可以不掺和进去,但出于职责,赵抃还是义无反顾地在上疏,譬如弹劾刘沆、弹劾王德用、弹劾范镇,以及建议仁宗马上立储、惩处六塔新河事件责任人等等。

因此,赵抃也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刘沆。

刘沆想要拉着御史台的这些人同归于尽,所以上疏仁宗“自庆历以后,台谏官专权用事,朝廷命令一出,事无对错一概议论,必使其主张获胜方止。又专好揭发他人难以辨明的隐私,以中伤士大夫,执政大臣畏惧其言论,对他们提拔尤其迅速”。

为此,刘沆利用宰相职权,提议推行御史迁转之格,将御史台的御史们大规模外调。

刘沆的提议当然是挟私报复,三岁儿童都能看得出来。

但仁宗还是同意了。

倒不是仁宗容易被忽悠,而是此时孤立无援的仁宗疑心大起,对于言官们先后弹劾他的两位心腹爱将狄青、王德用,以及建议他马上立储,都非常地感到怀疑,并且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

这很好理解,仁宗当然是整个华夏历史上都难得的仁慈之君,但绝不能因为仁宗仁慈,而忽略了其权术手腕。

仁宗享国数十年,除了天圣时期由太后刘娥秉政之外,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在维系庙堂的平衡,处理大宋内外各种事情。

哪怕如今仁宗到了晚年,他依旧想要凭借权术,牢牢地掌握住庙堂局势,给他生个亲儿子继承皇位争取时间。

而对于仁宗来讲,不管是出于频繁调任文官的惯例,还是避免言官结党,刘沆的提议都非常有用。

所以刘沆才能在罢相之前,拉着御史台的言官们同归于尽。

而从前年张贵妃未留下皇子便去世,后妃派瓦解;到去年陈执中致仕,保守派势力削弱;再到今年新政派文彦博、富弼拜相,仁宗中风,禁军诬告事件后文彦博与刘沆决裂,再再到立储之争导致狄青、王德用先后卸任枢密使。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两界:魔修误入领主世界 射雕:从被逐出桃花岛开始 神峰 关于曹操重生成皇叔的那些事 斗罗:龙王之神明哀歌 芙莉莲:开局支配阿乌拉 女侠,听我解释 重生华娱,95小花养成日记 韩城:我与未来有扇门 佣兵战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