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啬夫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县里的其他人。
关中浓雾依旧,司马欣策马朝着咸阳方向而去,距离后方的华山与秦岭越远,雾就稀薄。
司马欣策马像是冲出了一片浓雾,身上的衣衫已被雾气打湿了一大片,他来到了上林苑外。
上林苑外没有守卫,可以很轻易就进入,司马欣甚至还能见到在上林苑外正在摘着柿子的孩童。
他们的篮子中装满了柿子,这里的柿子也有很多,多到吃不完。
司马欣翻身下马,牵着马匹并没有惊扰这些孩童。
这些孩子是从周边的村县来的,看来他们是每年都会来这里摘柿子。
原本以为进入这里会被人询问,不过司马欣意外地发现进入这里很顺利。
直到来到一片田地边,司马欣发现了几块田地,也终于有人上前来询问了。
司马欣说明了来意,也考虑对方会拒绝自己进入。
没想到这里的人如此快就允许,不远处几间小屋就是公子扶苏曾经在此地居住过的地方。
司马欣问道:“是公子提前吩咐过?”
“是啊。”那侍卫吃着柿子有些慵懒地道:“今年早春时节,公子离开时就与我们说,若是有人来问询这里的农事,就允许他人进来。”
“公子早在大半年就安排好了?”
那侍卫颔首。
司马欣定了定心神,即便那侍卫点头了,他依旧觉得在早春时节就知道他司马欣会在秋季来上林苑问询农事的。
这里应该也算是给别人准备的。
司马欣问道:“我是第一个来这里的吗?”
侍卫回道:“平日里没什么人来上林苑,多数都是一些孩子来这里玩闹,我们都把他们赶走了。”
司马欣将马儿拴在一旁的树上,他走向田地边,这里种着不少糜子,看来是这里的侍卫自给自足种的,因为种的并不是多么用心。
而后,司马欣看到有一间库房,推门而入这间库房空落落的,内部只有一个个的架子。
架子上也是空空如也,只有些许泥土。
司马欣在这里走了一圈,也没有发现什么有用的东西。
已是午时了,浓雾早就散去,在这个华西秋雨的时节,能短暂地有几天晴天,倒是极好的事。
司马欣来到另外一间屋子前,推门而入。
第一眼所见到的,就是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竹简,拿起其中一卷,在案上推开这卷竹简,入眼的便是一列列的文字,其中就有些有关预知倒春寒的记录。
一卷又一卷的竹简被司马欣推开,他这才发现当初公子担心倒春寒会来,将倒春寒的气候特点以及当时农礼前后的每一天的风况,雨水,阳光,冷暖,都记录了下来。
天色入夜,司马欣点亮了油灯,继续看着。
秋雨只是短暂地停了两天,第二天秋雨便再一次飘洒而下,让整个关中都被笼罩在了雨幕之中。
翌日,天亮之后,司马欣就坐在屋檐下,看着公子留下来的书卷。
从昨晚到现在,他只是必要地吃了一些吃食,余下的所有时间,都是捧着竹简看着,他对同样来屋檐下躲雨的侍卫道:“能否给我带一些笔墨。”
未等对方说话,司马欣从腰间取下布袋子,递给他,这里面都是铜钱。
侍卫接了钱袋子,就离开了此地,再回来时带来了十支笔,还有几块墨。
侍卫解释道:“咸阳的笔墨贵,余下的一些钱我买肉吃了。”
“多谢。”司马欣闻到了对方身上的酒味,意识到对方拿着自己的钱去吃酒吃肉,但这也无妨,反正是请他相助,有了笔墨才是最重要的。
接连半月,这位华阴县的县令没有回华阴,而是一直留在此地看书,写记录。
眼看一个月就要过去,司马欣走出了这间屋子,他带着一个包袱离开了这里。
当侍卫再来这里看,发现司马欣住过的那间屋子依旧很整洁,因司马欣这些天都是睡在屋檐下,他没有进屋睡。
“真是一个古怪的县令。”侍卫言语了一句,也不再理会,重新将这间屋子的门关上。
司马欣策马在回华阴的路上,他在上林苑收获颇丰,不仅解开了心中的困惑,他甚至还理解了关中秋雨,这种连绵的秋雨是有成因的。
是因北方的冷风南下,加上蜀中与秦岭西南的湿暖北上,冷暖交汇之后,在关中形成了漫长的秋雨。
刚停两天,关中难得有了晴天。
扶苏站在咸阳城前,正要送都水长一行人离开。
“这是第二次给你送行了。”
“公子其实不必送行的。”都水长禄行礼道。
跟在他身后还有十余个关中老农。
与当初还是有所不同的,上一次禄是一个人跟着大军离开。
而现在,都水长禄带着妻小与一众老农一起离开,还有一支骑兵护送。
扶苏与他在咸阳的城门前坐下,说着将来陇西形势。
“养马的成本很大,其实北郊没有这么多的草地来养马,所以少府才会着急让战马北上,送去上郡。”
听公子的话语,他颔首道:“公子所言不错,数千匹的战马放在关中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我们依旧需要河西走廊。”
扶苏道:“父皇说过,即便是蒙恬扫清了北方,依旧不能治好匈奴之患,在我认为……哪怕修筑好了长城,还是需要巨大的人力与兵力需要守着长城,这对中原依旧是个巨大的担子,在我看来得到河西走廊钳制匈奴,才是迫在眉睫的事。”
张苍颔首,颇为赞同,既要消灭匈奴之祸,也要控制住匈奴,更需要有一条路,这条路能够威慑匈奴人。”
扶苏对都水长行礼,道:“去了陇西,就有劳你了。”
“臣领命。”
扶苏行礼送别,看着这队兵马一路朝着陇西方向而去。
张苍站在后方,低声道:“公子,司马欣回华阴了。”
“我没想到司马欣做事,挺认真的。”
张苍道:“有这样的人辅佐公子,不是坏事。”
“这样的人当然是越多越好。”
“公子,若司马欣真的能在冬天种出葱,那华阴县就真的要富裕了。”
扶苏道:“糜子长势还好吗?”
“章邯让人送来了文书,说是糜子长势比预想的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