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功勋,主公便能名正言顺地为他们请封,或为校尉,或为将军,甚至可外放为郡守、州牧。如此一来,既能让一众我们西凉将领得高官俸禄,死心塌地跟着主公,又能将他们安插到地方,逐步蚕食兵权,随时响应主公。”
“主公,这其中更妙的是!”李儒凑近一步,压低声音,笑意盈盈道:
“这叛乱是“假”的,主公便可掌控。想让它大,便让羌人多掠几个县城,若是想让它小,便让羌人退回去,如此,既不会真的动摇朝廷根基,又能持续为我们“立功”提供由头。董太后与袁氏见主公在“平定叛乱”,为朝廷分忧,只会乐见其成,再加上三方共治策略,绝不会深究。”
董卓听得眉飞色舞,甚是爽快,眼眸大亮,猛地一拍大腿:
“好计!好计策啊,文优此计,简直是釜底抽薪!羌人素来反复,就算事后有人怀疑,也只会骂羌人狡诈,绝不会想到是咱家在背后安排!”
此时,大厅内李傕、郭汜、张济等将领也纷纷激动了起来,附和道:
“文优妙计啊!如此一来,我等也能有机会立战功、封高官了!”
“甚至,此举也可以牵连到各州牧的州牧!”李儒话锋突然一转,眼中闪过狠厉,道:
“主公可借着‘平叛需粮草’为由,下令各州缴纳军赋。若有州牧拖延或抗命,便以“怠慢王事”为由,奏请朝廷剥夺其职权。另选州牧,如此不论是董太后还是袁氏定然都会乐意见到!”
董卓听得心怒放,当即起身道:“一切就依文优之策!李傕、郭汜你二人即刻秘密返回西凉,联络羌人首领,告诉他们,只要按咱家的意思“闹”,事后少不了他们的好处!”
“诺!”李傕、郭汜当即齐声领命,眼中满是兴奋与激动。
他们跟着董卓多年了,早就盼着能立战功、封高官了,而今董卓到了太尉这个位置,他们的机会终于来了吗!
当天董卓、李儒、张济、李榷等人又是一番合计,斟酌,补充细节。
翌日,董卓便进宫面见董太后,将“三方共治”的构想和盘托出,特意强调会全力支持董重掌控禁军,并提议册封董氏数人为列侯,让他们成为卫尉、光禄勋等重职。
董太后本就渴望借董卓之力扩张董家势力,闻言大喜,当即应允,甚至主动提出可由董卓牵头,与袁氏商议具体细则。
董卓见董太后被他抛出去的好处迷住了眼睛,心中却是冷笑,随之,董卓又带着厚礼拜访袁隗、袁逢,言辞恳切地表示愿与袁氏“共辅幼主,安定天下”,并承诺提议豫州牧一职正式交由袁氏子弟袁绍担任,另外袁氏门生多优秀,愿意把陈留、济阴、淮南、汝南等中原富庶之地的郡守给袁氏门生担任,袁氏本就看重家族利益,见董卓竟然如此“识趣”,袁逢、袁隗皆是又惊又喜,倒也并没有去想董卓暗中所谋甚大,只是以为董卓尊重袁氏影响力巨大,袁逢、袁隗当即表态,会支持董卓这个三公太尉。
数日后,在董卓、董太后、袁氏三方的默契下,数封诏书从传出:以董重为车骑大将军,掌宫禁。袁绍为豫州牧,即刻赴任,董卓则以太尉身份,总领全国军务,辖制洛阳周边,………
此诏一出,朝堂官员一片哗然,杨彪、黄琬、曹嵩等一众人任谁都看出来了朝堂上呈现出“三方共治”的局面,三方称霸了朝堂,进行了利益交换。
不过,他们面对掌控兵马的董卓,掌控皇权的董氏以及在世家中颇有影响力的袁氏,根本没有任何话语权。
董太后因董重等董氏子弟掌权而安心,袁氏因家族子弟两个州牧,门生就任中原各地郡守而满意,董卓则借着“总领军务”的名头,开始名正言顺地插手各地军事。
然而,这平静之下,暗流早已汹涌。
不久之后。
西凉边境传来八百里加急急报,羌人部落突然叛乱,劫掠了张掖、酒泉等地,杀了当地几名官员,声言要“夺回河西故地”。
这消息传到洛阳,朝堂顿时一片哗然,文武百官皆震动。
这刚刚稳定不过半年的天下又动乱了。
不过,李氏镇守并州、幽州,救活军、乌桓以及草原外族也有异动传来,显然李氏将领帮不上什么忙。
天子年幼,董卓以当朝太尉全权负责这一次平定西凉羌族叛乱之事,袁氏、董太后皆没有什么意见。
大汉与羌族之前便打了百年时间,羌族也并不是那么好打的。因此,董卓欲平叛,袁氏、董太后倒是乐见其成。
于是,董卓借着“平叛”的名义,在关中、荆州、豫州、西凉各地大肆招兵买马,并且向除了幽州、并州二州的其余大汉十余州索要巨量钱粮物资,于短短数月便表面上扩充数万兵马,实际上达近十万兵马,尽数编入自己麾下。
李傕、郭汜等人率领兵马在西凉边境“苦战”,今日“收复”一城,明日“斩杀”数千羌人,以多胜少输的捷报一封接一封传回洛阳。
与此同时,董卓开始借着“整顿吏治”与“催缴军赋”的名义,暗中针对各州的州牧。
青州牧孔融因多次上书指责董卓专权,索要钱粮太多,被董卓以“怠慢王事”为由,调任为太仆,剥夺其地方实权,由陈留名士孔伷担任青州牧,获得了董太后、袁氏支持。
徐州牧卢植因为筹措了要求的七成钱粮,并且得罪了董太后派去的天使,被董卓借口“军需不济”,改任为议郎,闲置在洛阳,同时派遣为董卓女婿牛辅部曲,但为董太后侄子董承担任徐州牧,又获得了董太后、袁氏支持。
王叡、刘虞、孔融、卢植四大州牧一个接着一个皆落马,各州州牧纷纷瑟瑟发抖,在各州内纷纷筹措加紧钱粮。
时间一晃,一年时间过去。
浩浩荡荡的羌族之乱被“平定”了下来。
朝堂上,随着一次次的“捷报”传来,董卓都奏请朝廷为李傕、郭汜等人请功。
最终,李榷因“斩杀羌人首领”,被封为司隶校尉。
郭汜因“收复张掖”,被封为凉州牧。
张济则因“督运粮草有功”,外放为弘农太守,掌控了关中东部的咽喉要道。
西凉、关中、司隶各地,董卓麾下兵马达到了惊人的十三、四万之数。
洛阳城内,董卓权势日隆,十三四万兵马盘踞京畿与西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分掌要职,司隶、凉州、弘农等地尽入其囊中,朝堂之上董卓的声音也渐渐大了起来,愈加骄狂了起来,面对朝堂上文武轻易置喙,便动不动拉出去棒打,轻则伤残,重则出现人命。
董太后虽坐拥董重与宫禁之权,却渐渐发现,董氏族人担任的光禄勋、卫尉等职,不过是空头衔,禁军实权仍牢牢握在董卓部将手中,想要调动一兵一卒都需看董卓脸色。
袁氏虽得了豫州牧之位,陈留、济阴等中原富庶郡县也安插了不少门生故吏,可董卓借着“平叛”之名大肆敛财,关中、豫州的赋税大半被截留充作军饷,袁氏门生在地方的收益远不如预期。
更让袁隗、袁逢心惊的是,董卓的兵马控制着各大关隘以及关中各处,兵甲齐备,日夜操练。
这日,袁隗在府中召来袁逢,望着桌上董卓催缴下一季度军赋的文书,眉头紧锁,叹息道:
“这董卓狼子野心,如今羽翼已丰,我等怕是养虎为患了。”
袁逢捻须沉吟,面色凝重,而又震怒道:
“各处兵马恐怕不下十万,哪里有什么伤亡,这董贼,分明是借羌人之乱扩军十万,又将李傕、郭汜安插在京畿与西凉,如今连河南尹都换成了他的亲信。董太后那边也派人递话,说董重想调动军队巡查洛阳,竟被董袭以“军规”驳回,这哪里是三方共治?这分明是董卓独大!”
二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气愤。
可此时董卓手握重兵,袁氏门生虽遍布地方,却不能在洛阳这边调动兵力,贸然发难无异于以卵击石。
最终,袁隗摇头道:“暂且忍耐吧,本初、公路在地方也是操练兵马,董卓虽然骄狂,定也不敢对我袁氏如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