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林妹妹哭了
营兵是募兵制。
京营的士兵待遇必然是大周国內最好的,每个月的月粮高达一石米,也就是每天五斤米。
这五斤米可以养活一家三四口人,加上零零散散的补贴和赏赐,按照大周立国之初的设计,京营士兵一家人的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保证了京营的战斗力。
至於兵源。
一方面是地方军轮班入京,另外一方面是从民间招募。
靠著营兵制度,大周开国之初气势如虹,一口气灭掉瓦剌和韃靼部,同时收復整个大明故地,也顺利承袭了最大的遗產——宗藩体系。
有利即有弊。
弊端是军费支出一直是大周头疼的问题。
以至於后来,朝廷拖欠越多,士兵们的待遇越来越差,再从民间招募兵源就没有百姓愿意来了,避都来不及,地方轮班入京也当做苦差事。
本来在地方服兵役就苦,还要入京受二茬苦。
至於五斤米更是到了士兵们自己都吃不饱的地步。
“你在兵部闹的太过分了。”
贾政一大早就在府里等王信,终於见到王信后,贾政一脸的不满,不像以前客气,毕竟眼前的人已经是自己铁板钉钉的女婿。
多了个有指望的女婿,不光自己有了底气,以后儿孙们也能多个关照。
所以对王信的事情,贾政的確很上心。
这回也实在是闹得太大。
“他们拿的太多了。”
王信摇了摇头。
右路军兵册九千,实际七千,两千的空餉当然不只是右路军將领吃了,兵部那边也有人分润。
这还不够。
七千人每日五斤米,实际到手不足一斤,也就是四斤多,每年七万石粮食,以现在的米价,也就是七万两银子,京营四军加起来,光这一项就是八九十万两。
“朝廷今年给京营的预算是两百多万两,实际落到士兵们头上的,才一百二十多万两银子。”
“少了整整一半。”
“按照往常,京营原本是三百万,边军是七百万,现在京营少了整整一百万两,还是按照往常的做法,恐怕士兵们要造反了。”
贾政迟疑了片刻,否决道:“这不是你该管的事。”
“的確不该我管,我也没打算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既然懂这个道理,为何又去兵部闹?”
“別的我不管,右路该爭取的,我一定会爭,也是我的根基,不能相让。”不等贾政开口,王信直接道:“军队能打才是我的底气。”
贾政理解了王信的做法,语气鬆动了些许,“可也应该注意些分寸吧。”
“其实我一直很有分寸。”
“没见到。”贾政一脸无语,“你在兵部当眾逼著李侍郎的时候,没见到你有什么分寸,是我舔著老脸去赔不是,侍郎也不愿意跟你一番计较罢了。”
“我的分寸不是这个。”王信耸了耸肩。
贾政闻言,好奇道:“那是什么?”
“朝廷要是政治清明,当然就没有我的事,我身为武將,赌的就是朝廷有困难,越有困难,朝廷就要越要用我,否则天下太平,我也只能当一个閒散武將,想要立功都没有机会。”
王信第一次向贾政透露。
贾政一下子懵了。
“还能这样?”
王信的思维的確令人震撼,每次都出其不意,这回贾政还是有点恍惚。
王信一脸笑容。
他不懂太多,但是知道大明的许多问题所在。
大周既然承袭大明,而且又处於小冰河时期,外部的环境没有太过变化,许多事情的脉络,王信心里就有了个参照物。
如果没有参照物的话,到底是什么样,接下来什么变化,谁也说不准。
可有了参照物就不同了。
哪怕事物的发展有些变化,但是心里也能有个数,可以做个比较,那么很容易得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结论。
比如大同的问题。
参考俺答汗,以及俺答汗子孙为何没落等等,结合大周大同关外的问题,王信很容易针锋相对,寻找到胡人的薄弱处。
又比如最初自己抗倭。
参考前明中后期抗倭的路子,採用戚继光的兵法,招招针对倭寇的命门所在,岂有不胜之理。
那么大周积弊之深。
越是问题多,越是需要藉助武將。
反而是承平时期,武將才要夹著尾巴过日子。
如嘉靖万历时期。
打仗的时候把武將从牢房里放出来,打完仗了就把武將再关回牢房去。
到了天启崇禎时期。
武將不被关了,也不被轻易惩罚。
反倒是带兵的文官,打仗的时候从牢房里放出来不,打完仗了又被关回牢房里面。
如果不是被军费问题折磨,其实明末武將的日子要比往常更好过一些。
否则太平时节,许多武將为何要养寇自重?
论头脑自己不如林如海。
论科举之也不如陆仲恆。
论为官之道,自己更不如张吉甫。
可前提是他们必须做得好。
只要他们做得好,国家太平,强盛辉煌,自己就越是没用,越是低调。
反之。
自己越是能打,自己才越能强势。
王信没有对別人说过,只告诉了贾政,贾政搞清楚了王信的做人思路,很多问题也恍然开朗,王信以前许多莫名其妙的做法,现在也说得通了。
“你”
贾政指了指王信,不知道如何开口。
想了片刻,並没有从王信的想法中找出可以反驳的地方。
“政老爷放心,我有分寸的。”
王信安抚了一句。
“有分寸就好。”贾政心底里升起了些许欣慰,取代了以前的焦虑,对眼前的女婿越看越满意。
“不过有件事你要小心。”
“何事?”
“你如此费劲心思给下面士兵爭取,別最后便宜了別人,你重新回到右路,没有自己的亲信,身边又需要用人,一定要看清楚对方的品性才好。”
贾政感慨道:“最怕的不是外面,反而是看错了人啊,否则一切为他人做嫁衣。”
薛家二房的婚事被梅翰林悔婚了,这件事对贾政的感触颇大。
论起关係。
薛家大爷还是自己的连襟。
当初为了帮助姓梅的,薛家大爷钱如流水,许多关係都是薛家亲自去跑,才有了最后姓梅的榜上有名后,顺利进入翰林院。
翰林院是那么好进的?
许多关係用了一遍就没了,需要重新利益交换,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最后只给姓梅的做了嫁衣。
王信如此为下面人爭取利益,贾政已经不再反对,更担心的是王信看错了人,最后辛苦一场,落到了別人手里。
“我看人一向不错。”
“何况我做事行的正坐得直,带出来的人不会有口是心非的小人,大同那边不就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