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得到认可
“王信,你竟然真捨得回京。”
朱胜功满脸不可思议。
王信笑道:“朝廷让我回来,难道我还能抗旨不成?”
“话虽如此,朝廷又不是一个人的,张吉甫还能只手遮天不成,总会有办法,你这也太快了吧。”
朱胜功亲自来迎接王信。
见到王信后,心里有太多的话想说。
“爭来爭去,不如退一步。”
“你这性子”
朱胜功摇头。
王子腾为了一个节度使的位置,先是卖了贾府一遍,然后给忠顺亲王当马前卒,和冯胖子斗得你死我活,为的是什么?
他们父子和张吉甫大闹不也是如此。
王信露出温和的笑容。
其实这样也好。
无论是谁,都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威胁,没有感受到自己的攻击性,就不会防备自己。
但是从一开始,在扬州的时候,自己就愿意这样去做,也是有原因的。
如果自己提拔起来的人,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走茶凉。
这是必然的。
所以谁都不愿意给他人做嫁衣。
但是自己不同啊。
手下那帮人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对自己的感情是深厚,战场上为了自己拼命,自己要是还提防他们,那自己太不是人了。
所以自己是真捨得。
好处落到自己手上,还是落到自己那帮手下头上,自己其实是无所谓的,只要肥水不留外田。
“走吧,我父亲还等著见你。”
朱胜功不再多言,热情的拉著王信的手。
王信是个不计个人得失的人。
才能极高,带兵作战百战百胜,这样的人没有私利之爭,对上司的好处最大,这样的人在谁的手下办事,谁会不高兴?
张吉甫这几年通过王信赚大了。
平胡的胜利,让张吉甫的威望更高,更不提通过王信轻鬆控制大同军镇,而王信毫不犹豫的让出位置。
朱胜功眼热的很。
当初就不该放王信走。
幸亏王信又回来了。
“都督。”
王信见到朱伟,连忙上前行礼。
朱伟在客厅起身等待,以示对王信的重视,王信的態度,朱伟非常满意,招呼王信坐下。
管家亲自送来茶水,朱胜功在下方作陪。
“別人都说你回来的可惜。”朱伟开门见山,声音还是一如既往的洪亮,“但是我不这么看,你回来的正是时候,你可知为何?”
王信愣了愣,朱伟不是说大话的人。
他这样说必然有缘故。
可是自己並没有听到这方面的消息。
王信不再多想,诚实道:“回都督,属下不知。”
“哈哈哈。”
朱伟忍不住笑了,感慨道:“这几年过去,你王信一点也没变,还是刚入京的个性。”
“都督倒是变了。”
“哦?”
朱伟露出探究的眼神,想知道王信如何看自己。
王信如实道:“都督变得和蔼许多,令属下如沐春风,未见到都督前,属下还在內心忐忑。”
“家父年纪大了,的確变得絮叨了些许。”
朱胜功笑著解释。
“你是个聪明人,与別人不同,我一直看重你。”朱伟冷笑道:“这些年我虽升了官,实际上却是张吉甫想压我一头。”
朱胜功被父亲打断了话,知道父亲不喜欢自己的解释,於是低下头不再多言。
王信看著锐气还在的朱伟,也清楚朱伟的確还有底气。
“可惜。”
朱伟冷哼一声,“张吉甫还遮不了天,太上皇老人家在,他就休想动我分毫。”
“都督说的是,太上皇老人家最信任都督。”
王信认可道。
以太上皇的聪明程度,当然知道张吉甫不可能彻底掌握兵权,也不会允许。
朱伟是太上皇留的后手。
这样的后手也应该不止一个。
“张吉甫要裁兵,首当其衝是九边,而京营不但不会被裁,还会扩充,所以你回京正好合適。”朱伟一脸淡然,仿佛说著一件小事。
王信愣住了。
官场无秘密,而如此大事,他竟然一点风声也没有听到。
“这是真的吗?”
王信明知道不该如此问,还是要確定一遍。
朱伟不以为意。
朱胜功露出笑容,“的確是真的,没有几个人知道。”
“朝廷出了什么麻烦?”
裁军如此大事,弄不好会出大问题,所以不到迫不得已,很少会主动裁军,只能是朝廷出了问题,王信既意外也不意外。
朱胜功瞳孔一缩。
难怪父亲说自己不如王信聪明,不过,朱胜功心里又轻鬆起来。
王信这样的性子办不成大事。
这点远不如自己。
朱伟露出讚嘆的目光,笑道:“总不是钱粮的问题。”
果然如此。
王信没有意外。
“大同的战事虽然耗费了两三百万两银子,其实並不多,朝廷应该不至於如此为难,听说云南那边在打仗,天高皇帝远,也不至於逼迫朝廷到这般地步。
辽东蛮祸虽越演越烈,有不可控之態,同样还没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遍观国內,总体上依然稳定,虽积弊不少,怎么就要裁军?”
“你口中的积弊可要了朝廷老命。”
朱胜功笑道,“去年朝廷大概收到粮料钱银合计一千六百多万两,今年只收上来一千四百多万两,差距虽然不到两百万两,各处的亏空已经送了上来,到处都揭不开锅嗷嗷待哺。”
朝廷每年的税收和开支关乎国家命脉。
王信当然清楚。
去年的一千六百多万两,七百万用来发九边军餉,一半是太仓京运,一半是民运,四百万是京营的军餉,皇室的开支,京营的俸禄等等,地方存留五百万。
地方的五百万两已经入不敷出,刚刚收上来还不够填补往年的拖欠。
另外一千一百多万两银子,关乎官员的政绩,平常是不会少的,只会打五百万存留地方银子的主意。
这些年已经开始少。
如今更是少了整整两百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朝廷光养活九边的军餉都不够,还要填补地方的拖欠。
关键是不光地方的开销一年比一年高,亏空一年比一年多,九边和京城也是如此,同样都在亏空。
“裁军是张吉甫的主意?”
王信要確认这件事。
朱胜功点了点头,“张吉甫私下提议,太上皇最初不同意,张吉甫態度较为坚决,太上皇才鬆了口,不过却提出扩张京营的要求。”
九边兵额近八十万,通过三年的时间撤裁到五十万。
京营兵额十二万,要扩张到十八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