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兴亡洪流
…
大宋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开京城,王楷左手牵着一头毛色如雪的羔羊,羊颈系着朱红绳结,温顺地随其步幅轻晃;右手则扶着一口素木棺材的边缘,棺身未漆纹饰,仅以粗麻绳捆束,在晨光中透着一股萧瑟的臣服之意。
此刻的王楷,早已卸下玉带、解去貂蝉冠,只着一身浅灰布衣,步履慌张无半分帝王威仪。
随行的李资谦捧着高丽国玺,金富轼捧着他们草草写下的降书,也都是一幅失魂落魄的样子,再无从前的威严。
完颜宗雅、郑知常等在献城中立有功劳的金国-高丽大臣跟在王楷三人身后,同他们一块前来迎降。
行至宋军阵前,王楷先是亲手将羔羊递予种师中麾下的将领,羊脂般的羊毛触手可温,象征着“以羔为贽,愿献国土”的诚意;继而又俯身抚过棺木,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若大宋天兵需追责高丽过往之失,朕愿以身殉国,只求保全开京百姓性命。”
说罢,王楷从李资谦和金富轼手中取过国玺和降书,双手高举过顶,语带哽咽地说:“高丽国王王楷,愿率五道两界四京(即西海、杨广、全罗、庆尚、交州五道与东界、北界及开京、西京、东京、南京),归入大宋版图,永为藩属”的字句墨迹未干,连盖在落款处的国玺印泥,都还带着几分湿润。
可以说,从这一刻起,高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已经算是亡国了。
当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而且,开京虽然是高丽的国都,但说到底也只不过是高丽五道、两界、四京之中的一京,并且大宋目前占领的还只是开京的一部分。
关键,这场战争的背后,是两国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较量,大宋除了要打下高丽的其它地区以外,还需要小心谨慎地处理接下来的事情。
开京皇城的高丽王宫都堂,此刻已化作大宋的临时议事厅。
吴用再一次强调公审、解放奴婢和以工代赈分土地的重要性,并强调这是大宋皇帝赵俣的最高指示。
待军帐议事结束,吴用和他带来的大宋官吏立刻在高丽全面推行大宋的制度。
他们先是逐一查封高丽贵族的府邸,救出所有奴婢,当众烧毁奴契,宣布奴婢从此成为大宋编户齐民,可分得土地、参与以工代赈以及获得大宋平民的所有权益。
接着,吴用等人在开京城举办赵俣特许开的恩科,并且表明:这第一科,只允许高丽平民和高丽奴婢参考。
——赵俣其实已经特意派了一千名太学生前来治理高丽了,只是这些太学生相对于整个高丽地区来说还是少一些,关键他们并不熟悉高丽,需要熟悉高丽的本地人来辅佐。
与此同时,随军而来的黄经臣的亲信和户部官员,在第一时间清点了开京城内高丽积攒了二百多年的粮草财物。
令人感到震惊的是,仅开京城内官仓所拥有的粮食,就多达五百多万石。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还只是官仓之粮。户部吏员后续查访时发现,开京内的达官贵胄家中,私藏的粮食远比官仓更多。
——李资谦府中光是专门储粮的“千仓院”,就藏了八十万石粟米;藏有超过十万石粮食的高丽达官贵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豪商巨贾,足有几十家。
经过询问,吴用等人很快便得知,之所以这些高丽贵族家里家家储备粮食,主要就是因为,现在是乱世,粮食的价格一涨再涨,他们想发战争财,也想以备不时之需。
毕竟,一旦战火燃起,城门一关,商路断绝,粮食便会翻着倍往上涨,到最后甚至会出现“以金易粟而不可得”的局面。
要知道,对守城的将士而言,粮食是支撑他们拿起兵器的底气。若是粮道被断、军粮告急,再勇猛的将士也会心生怯意。
——空着肚子怎能挥得动长枪、拉得开弓箭?历史上多少城池的陷落,并非因敌军勇猛,而是因城内粮尽,将士饿到无力举盾,百姓饿到易子而食,最终只能开门投降。
而对寻常百姓来说,粮食更是生存的唯一希望。
——战火之下,田地会被马蹄踏平,农舍会被战火焚毁,若是家中无半粒存粮,便只能拖着妻儿四处逃难,路上要么死于流矢,要么饿毙于荒野,能活下来的不过十之二三。
总之,单是开京一城的粮秣,差不多就够支撑大宋平定整个高丽了。
除了粮食,官库中的兵甲辎重、战略物资也让大宋的一众官吏高兴不已。
——兵器库内,高丽的弓弩堆积如山,箭镞打磨得寒光凛冽;织造署的库房里,上等的高丽绢帛堆积至梁,一匹匹色泽鲜亮,比汴梁绫罗绸缎不遑多让;更有内府珍藏的金银珠宝、古董文物不可计数。
另外,高丽的达官贵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豪商巨贾拥有的财物丝毫都不输高丽官方,甚至要多上三五倍。
总之,仅从开京一城得到的财物,应该就足以支撑大宋横扫高丽了。
与此同时,大宋的户部、工部、交通部、铁道部的官吏与工匠,也已抵达开京。他们带着图纸与仪器,先是勘察礼成港——原有的港口还是有些小,不够大宋用,工部尚书李诫亲自规划,下令增修三座深水码头,可容纳上百艘大宋宝船同时停靠;又在港口周边修建避风港,以防秋冬季节的海上风暴损毁船只。
而铁路的修建,更是重中之重。
工部、交通部和铁道部的官吏沿着鸭绿江一路勘察,最终定下路线:从辽东沈阳府出发,过鸭绿江大桥,经开京,再向东南延伸至庆尚道、全罗道。
——眼下先修通沈阳府至礼成港的铁路,既能及时转运物资,也能为后续全线贯通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