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ni计划”失败;同年7月,“f计划”失败。
1945年10月,盟军没收了樱族的一切原子能研究资料和设备,并禁止其进行任何有关研究。
法国。
1939年,伊蕾娜夫妇初步探索原子弹的可能性,成为法国早期核武器研究的核心力量。
1940年,法国被德国占领,伊蕾娜团队被迫转入地下,秘密进行基础实验,同时保护铀材料不被德国抢走。
1945年,二战结束后,法国才重启核研究,依然是伊蕾娜夫妇主导。
意大利。
因为资源短缺,原子弹研发计划与德国合并。
——
总结以上各国研究原子弹失败的案例,可以看出,要想成功研发原子弹,必须同时具有以下条件:
第一,高层的全力支持;
第二,豪华的科学家团队;
第三,强大的综合国力,包括工业基础、国土面积、资源储备、财富等。
这三者,缺一不可。
比如英国,满足一二点,但是第三点很欠缺,国土面积狭小,根本施展不开,最终只能和美国的计划合并。
再比如德国,第二第三点都满足,但就因为高层不重视,最终功亏一篑。
当时德国一共只给u工程提供了200万马克(200多万美元)的经费,能造出个啥?
樱族就更不用说了,一二三点全都不满足,还想强行弯道超车,怎么可能成功。
最终脱颖而出,终结战争的只能是当时的美国!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曼哈顿计划,那用几个数字是最合适的。
“以奥本海默为首的10多位顶级物理学家,带领1000多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指挥13万技术工人,历经3年时间,费20亿美元,成功制造出了3枚原子弹。”
1939年7月,西拉德和维格纳找到爱因斯坦,向其解释原子弹的概念。
西拉德深知原子弹的恐怖,当他得知德国已经开始研发后,吓得魂不守舍。
他认为美国必须在德国之前抢先研发出原子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他初到美国,人微言轻,而当时的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超级大佬,只要对方亲自出面,美国肯定重视。
于是,二人说服爱因斯坦联名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希望对方能批准原子弹的研发计划。
爱因斯坦思考过后,最终同意了。
他虽然并不赞成研发原子弹,但是在德国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也只能以暴制暴了。
这封信后来被称为“爱因斯坦-西拉德之信”。
由此可见,德国当时真是伤透了犹太科学家的心。
罗斯福不懂物理,他理解不了怎么可能存在那么恐怖的“新型超威力炸弹”。
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先例,德国的计划也只是捕风捉影,没有实质进展。
因此,他很纠结。
不过,罗斯福在详细咨询了军方和科学家团体后,最终还是同意了爱因斯坦的建议。
但是他为了稳妥,刚开始只是成立一个“铀顾问委员会”来主抓这件工作,进行前期调研。
然而,随着调研的深入和对德国行为的监控,比如德国突然宣布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铀矿禁止交易。
美国越来越意识到原子弹的重要性。
于是在1940年6月,铀顾问委员会升级,被划入国防部重点科研项目。
但哪怕到了这个时候,美国的投入依然很小,罗斯福只批准了几十万美元用于前期的基础实验。
这笔钱甚至只够费米和西拉德购买铀和石墨的。
而且整个计划也没有什么强力的机构系统负责,比较佛系。
就在这时,英国主动找上门来。
“原子弹的威力非常恐怖!德国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世界马上就要毁灭了!”
“我们一起合作吧!”
美国在看完了英国提供的研究资料后,认识到研发原子弹的消耗远远比想象中大无数倍。
于是,美国开始动真格了。
1942年6月,罗斯福正式批准原子弹计划,并且大手一挥,拨下了4亿美元的财政支持。
英国科学家听到这个消息后,羡慕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因为英国从开始研究到和美国计划合并,三年时间只凑出来50万英镑.
美国的财大气粗可见一斑。
这时候,原子弹计划由军方全权负责,并且被命名为“代用材料发展实验室”。
美国陆军军事工程部的马歇尔上校担任负责人。
然而,马歇尔这个人循规蹈矩,脾气又很臭,导致那帮科学大佬们根本不鸟他。
项目进展得非常缓慢。
没办法,事情没成功时,科学家都是爷,只能哄着。
1942年9月,美国国防部命令格罗夫斯上校代替马歇尔,并且在他赴任前,提拔其为准将。
格罗夫斯这个人确实牛逼,他在上任后48小时之内,就把原子弹计划的优先级成功升级到了最高级。
这意味着,一切资源都要向原子弹倾斜。
如果要征用公民的地,只需出示一张纸,对方立刻就得搬走。
什么美式民主也不好使了。
接着,格罗夫斯亲自找到奥本海默,希望对方能负责原子弹的研发部分。
“科学方面的事情,我一概不管。”
这句话打动了奥本海默。
有了这句话,奥本海默才能管理好那些桀骜不驯的科学大佬们。
于是,美国的原子弹计划有了两个领导,一个是行政领导格罗夫斯,一个是科研领导奥本海默。
最后,格罗夫斯嫌弃原本的“代用材料发展实验室”代号不好听。
当时军方的指挥总部就位于曼哈顿区,于是,他便随口取了个“曼哈顿计划”。
“嗯,朗朗上口,很好听!”
在格罗夫斯的大刀阔斧改革和对科学家的最高尊重下,曼哈顿计划的进展堪称神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