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所的同志们并没有因此感到什么不对,高总过年这是在考我们呐,而且是把试题和答案都给了,现在要的只是中间的推导过程和答案的具体细节。
这对同志们来说,有挑战,但是也有信心。
这干起来才过瘾!
其实有部分脑袋转得快的同志,已经多多少少想到了一些,但是还不全面,他们相信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一定能破解高总工这个建议的秘密。
高振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秘密破解了,东西也就学到了。
西南所的部分同志们把高振东画在黑板上的图抄了下来,趁着这个机会,带队的同志对高振东道:“高总工,我们分析了一下,发现有个小问题,这个飞机的大迎角性能远超过往我们接触过的飞机,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用上双垂尾,垂尾的控制效率也不是很好。”
说这话的时候,西南所的带队同志有些心虚,实际上他们也没接触过多少飞机。
而飞机的迎角性能更好了带来的新问题,这对于西南所的同志们来说是一个甜蜜的烦恼,如果迎角性能不够好,压根就不用考虑这个。
不过甜蜜归甜蜜,烦恼却的确是烦恼,总不能学轰炸机继续往上面加垂尾吧?轰炸机运输机是低速飞机还好说,在战斗机上无疑是不能这么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高振东听见这个问题,丝毫不带犹豫的:“有两个方案,一个复杂难度大效果好,一个简单效果差点但是能用,选哪个?”
和高总工说事儿就是这么幸福,他不但能解决问题,甚至还能给你选择,在工程应用上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
西南所的同志笑了起来:“高总工,您就别开我玩笑了,你知道的,我们当然是都想听,至于选哪个,后面再说。”
高振东也觉得自己问了一句废话,笑了起来:“前者嘛,就是类似鸭翼一样,搞全动垂尾,但是相比全动鸭翼和全动平尾,全动垂尾要复杂、困难得多。”
整个垂尾都动起来了,带来的控制效率自然大大提升,但是这东西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鸭翼的对称性更好、相互气流干扰小,对气动和飞控的要求小一些,而且鸭翼个头小一些,转动点要承受的力更小,总体自然比垂尾简单一点。
全动平尾也类似,它比全动鸭翼还要简单,因为已经不用考虑对后方机体带来的影响了,它已经在最后面。
但是全动垂尾几乎是把所有的麻烦都集中到了一起,实际上全世界真正在高机动、高速战斗机上用上了全动垂尾的也没几家。
说得难听点,技术不过关的,飞机飞起来之后稍微做个动作,一阵风就把垂尾吹飞出去了。
西南所的同志们也心里有数,这个东西不是现在能搞得定的:“这个有点太超前了,估计还得缓缓,那另外一个是?”
高振东笑了起来:“这个简单,你们把垂尾后缘的后掠角做小一点嘛,实在不行,垂直乃至前掠也是可以考虑的嘛。”
都不用高振东画图,西南所的同志们就想通了这件事情,有些哭笑不得,高总工“糊弄事儿”的时候,那是真糊弄啊。
但是不得不佩服他的地方就在于,这个“糊弄”,那是真管用。
同志们不是想不到,主要还是这年头对气动的认知还是不够了解,有点儿神化了不怎么敢动手的感觉,高振东相信这一点会慢慢好起来的。
“啊这……还是我们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西南所的同志有些不好意思。
高振东摇摇头:“那也不至于这么不好意思,垂尾后缘小后掠角乃至前掠也不是没有问题,甚至带来的坏处比好处还多。所以这就需要你们去求得一个平衡。你们求稳的想法是没问题的,不过我们现在的计算条件和风洞试验条件都还可以,这样就能稍微不那么保守了。”
说完,高振东指了指飞机的前视图和各个剖面,对同志们道:“这个地方,不要用垂直过渡,做成倒梯形,带一点角度比较好。”
他指的地方,是飞机的下半机体,因为双发和进气道的原因,下机体剖面是一个方形的样子,特别是机体和机翼的前半结合部位。
这个飞机的两台发动机布置是近间距,而不是像后来白熊的苏-27和米格-29那样是宽间距布置,机身下方没有那个长长的凹槽。
同志们一听愣了一下:“高总工,这样的话,会增大机体正面的截面积,增大阻力吧?”
高振东点点头:“没错,是会增大一点截面积增大阻力,不过这样的话,机内空间更大,能装更多的油、设备,机体内部布置也更从容,而且这样搞阻力会增大但是不会增大太多,总体来说还是好处占多数。”
“不会增大太多?”这就有点想象不到了。
高振东点点头:“对啊,这种形状,截面积虽然增大了,但是你们要考虑整个飞机是个三维几何体,这种形状会减小飞机在空气中的湿面积,里外里一抵消,总体实际上还算能接受。而且这个形状,能增加机体的升力,将机体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升力部分来考虑嘛。”
机身升力体?这又是一个新想法。
高总工总是能搞出这些活来,看着是个小改动,改着改着就会发现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
“两台发动机的间距可以略微拉宽一点,现在这个太紧凑了。这个飞机的整个机身,除了必要的之外,我的希望,是机体尽量不要出现凸起、沟槽、直角,整个机体要尽量光滑,但不能是圆形,尤其是正面和下半部。”
高振东图穷匕见。
他倒是没想着现在就搞什么隐身战斗机,那步子也太大了,但是他希望至少做到一点——这架飞机在必要的时候,能很容易的改成半隐身。就算是为后来的同志们打基础吧,至少能快速改出一个像模像样的。
“高总工,这么做的原因是……”
“嗯,光滑了阻力小,还有就是好看。”他信口胡说。
高振东一边说,一边将飞机方案图上的起落架舱门画成了锯齿形,并叮嘱道:“如果飞机机身上有检修口,舱门,做类似处理,太小的就做成六边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