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嫡长制没有必要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套嫡长继承制,李逸觉得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如今开国之初,国家都还没统一,突厥、吐谷浑等外患又严重,还死守着嫡长制这套,没有必要。
特别是如今有个那么贤的秦王,只因是嫡次,皇帝便处处压制秦王,强扶太子,甚至都已经到了不顾江山社稷的地步了。
从黄堆返回雁门关,
一百六十里路,并不算远。
商旅驼队仅需两天路程,但大军押送俘虏、运送物资,每天还得早早扎寨安营以做防备,倒是走了四天。
在经过马邑时,
高满政很犹豫,
他不敢违抗太子之令,可又很不甘心就这样把刚到手的地盘舍弃,于是只能用乞求的目光望向李逸,向他求助。
此时的李逸,已经把行营长史的兵鱼符交给了唐临,既然都撤军了,也没必要再留着这个兵符。
交出鱼符的那刻,李逸就不再是代北诸军的指挥,无权再节度诸军,他仅被保留了河北道行营总管之职。
李道玄是他的副总管,但刘世让、李高迁、高满政诸将,就不再是他部下了,甚至如今检校蔚州刺史的王行敏,检校应州刺史的云师端,还有留驻应州的刘黑闼、苏定方、李存孝几将,
也不再归他管辖了。
三万余大军,仅有李道玄的四千幽州骑兵,还在他麾下。
可这一路返回,
每日安营扎寨后,诸将还是都到李逸军帐聚议。
薛万彻对此有意见,可唐临劝他不要多管,反正李逸很配合的撤军了,那其它的都不重要。
“太子令要放弃马邑,让高总管将马邑军民都撤入雁门。但太子下此令时,毕竟是在黄梁大捷之前,那时苑君璋和步利设正率五万大军来夺马邑,太子此令,也是稳妥起见,欲保全马邑军民,
而如今苑君璋大败,躲在云中城苟延残喘,根本不暇也无能力再来夺马邑,
我看,高总管便随我等先至太原面见太子,当面说明情况。到时是撤是守,请太子再做定夺。”
李逸开口,
他也不希望马邑这个重要的关外支点就此放弃。
薛万彻反对,要求高满政执行太子令。
李道玄怒瞪着他,“你只是个传令兵,别总自以为是。我麾下四千幽州骑兵,回幽州之前,便暂驻马邑城。”
“淮阳王,太子有令,让你也去太原。”
“本王没说不去太原,本王只是让麾下四千骑暂驻马邑,怎么,也有问题,太子没有明说让我把这四千骑也带去太原吧?你敢假传太子令?”
李道玄云中一战脸上留下的那道伤口,如今留下一条暗紫的长疤,一动怒,长疤更是紫涨起来,如一条狰狞蜈蚣,这给才十九岁的郡王,增添了几分彪悍之气。
唐临拉开了薛万彻,笑着向李道玄拱手,“李司空的建议也没有错,淮阳王要将麾下暂驻马邑当然也可以,
如今苑君璋和突厥一时半会,也无力再来攻马邑,就等诸位拜见太子后,请太子定夺吧。”
于是乎,
高满政的五千人马,李道玄的四千余人马,经黄岭一战减员后,仍还有九千人,进驻马邑城,加上留守的,一时城中倒也有万军。
摄马邑县令的刘世彻带着城中父老居民迎接,牵羊送浆。
对马邑人来说,王师黄堆大捷,苑君璋大败,这是个好消息,终于能安生一段日子了。
李逸下令大军就在马邑城外安营过夜,将士不得入城骚扰百姓,只派人入城采买猪羊酒菜等,晚上犒赏军队。
士兵与民秋毫无犯,
可太子要放弃马邑的消息也迅速传播开来,
城中豪强、大户、商行,纷纷派出代表,来到军营请求面见李逸,希望朝廷不要弃守马邑。
而李逸并没有接见他们,只是派人告知他现在已经解除兵权。
“你们应当去找太子右卫率铠曹参军唐临和太子左卫率车骑将军薛万彻,他们是来传太子令的,你们应当把自己的请求告诉他们,请他们为你们转告太子。”
宋义代李逸把一群人送出来后,好心透露了一些消息。
并指明了薛万彻、唐临的军帐所在,
于是这群本地代表,便全都去找二人,围住两人,哭诉请求太子不要弃守马邑。
刘世彻没跟着他们去找薛万彻,而是来见李逸。
李逸挺热情的招待了他,
笑问道:“这马邑县令当的如何?”
从曾经自封北徐州总管,到后来被徐圆朗拜为兖州总管府长史,再到成为李逸的参军事,然后是定州总管府兵曹参军,先前又代应县令,而现在成为马邑县令。
担任的职务一直都不高,可深得李逸信任。
“马邑在大业年间,曾经边市兴盛,人口繁多,尤其是在太守王仁恭和郡丞李靖治理下,但自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割据,马邑是一年不如一年,
刘武周死后,苑君璋继承其旧部,但苑君璋比刘武周差太远。”
李逸问他高满政在马邑的名声等如何。
“此人和苑君璋一样,都是马邑豪强大户出身,苑君璋父亲曾任代州长史,高满政的父祖也都世代边将。
高满政曾经跟苑君璋关系不错,但刘武周死后,高满政受到苑君璋的猜忌···”
刘世彻担忧的道:“太子真要放弃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