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建议和奖励
时间来到7月30日,小渊惠三正式拜相并组建内阁。
不过这一次组阁,更像是临时性质。
因为他为了当上首相,和各路大佬做了交易,选出的内阁成员缺少嫡系。
但这些并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日本经济,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困局。
太多银行和保险公司破产,再不进行救助,日本经济会进一步坍塌。
如此困境之下,他自然要找最懂经济的一批人进行协商。而竹下雅人作为他的坚定支持者,直接拔得头筹。
“我觉得,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处理日本银行债务问题。”
“因为政府、企业、金融危机的多重因素影响,日本大多数银行的债务风险都高出天际。甚至就连巨头银行,都有破产倒闭的风险。”
“政府必须出资救助,避免形成连锁反应。”
面对自家学弟的郑重警告,小渊惠三内心很是苦闷。
他也知道要救助银行,但政府此时着实无能为力。
现在日本民间怨气很深,觉得经济恶化都是政府和金融相关公司的错。
政府很好理解,没能出台好的政策扭转经济困局,自然有非常大的错误。
至于金融相关公司,主要是指泡沫时代疯狂炒股的企业,以及为这些公司提供贷款的银行等金融机构。
眼下民众心中已经形成,如果不是银行和债券公司搞风搞雨,日本不可能出现如此困难局面。
民众对金融公司高薪低能的情况极度不满,小渊惠三自然不敢冒天下大不讳向银行注资。
因为一旦他下令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注资,日本经济能否好转不知道,但他一定会很快被逼下台。
说不定自民党再次失去政权的锅,就会扣在他的头上。
“竹下学弟,我现在的支持率太低。如果走向银行注资的劫贫济富路线,根本难以为继。”
“再说了,哪怕它是正确的,哪怕我愿意拿首相生涯去赌,哪怕它可以让日本走出经济困局,也完全执行不了。”
小渊惠三虽然是首相,但日本政治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这种可能造成自民党丢失政权的策略,不可能获得党内多数派的支持。
因为对于大多数议员来说,日本经济复苏重要,但自己的议员席位更重要。
两者选一个,经济复苏只能是附加选项。
“这样啊,确实,那不如我们坐视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以此震慑民众,最后再对金融行业进行救助?”
只有到最绝望的时候,民众才会愿意接受劫贫济富式的经济恢复政策。
前世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的日韩如此,全球次贷危机后的美国也是如此。
没有长信银行的破产,没有雷曼兄弟的破产,日美政府就算想挽救,也会被社会舆论撕成碎片。
“这,还是别了。”
日本大型银行后面的支持者都非常有实力,小渊惠三并不愿意得罪。
他看着自己学弟,准备换个可以达成类似效果的套路。
“竹下学弟,你说我先什么都不做,然后再大型银行出现困难局面之时,再舆论上不停渲染一家银行破产后的后果,可不可行?”
“事情没到自己头上,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竹下雅人摇了摇头,然后说出个更好的办法。
“其实我们可以让那些濒临破产的银行进行自救,比如说收紧企业贷款。”
“只要这样做的银行够多,那么企业就会紧张。企业一紧张,害怕失业的工人也会紧张。”
“如此一来,配合报纸上对银行破产后果的宣传,才能起到学长想要的效果。”
工人人人自危,才能意识到政府出资救助金融行业的必要性。
如果不做铺垫,事情就算成功也没有多少民众会领情。
这是民选政府的症结所在,办事必须考虑民众情感。
“确实,这样更好,那我们就先拿长银开刀吧。大型银行中它的问题最严重。”
小渊惠三下意识的点点头,然后当即决定以长银为实验对象。
这家银行背后的资本有一定实力,但并没有太强,也不是财阀最核心企业。
政府想怎么摆弄,就能怎么摆弄。
“可以,长银是个很好的选择对象。”
这样更好,长银遇到的困难越多,星海集团越容易收购。
这也是小渊惠三的想法,帮着师弟打击一下长银内部还存在的反对派。
金融系统错综复杂,两人聊了一上午,依旧无法完全理清。
聊到最后,两人干脆换了个话题,换换脑子。
“其实学长想提高支持率,完全可以从打击韩国那些乱七八糟的教会入手。”
“既可以获得国内宗教势力的支持,又可以获得受害人家属支持。”
同行是冤家,日本国内的神道教教徒、佛教徒,自然不愿意看到外来势力抢食。
因此小渊打击韩国教会势力政策一出,就会获得国内宗教界的支持。
无论是资金还是选票,都会得到一定提高。
至于受害人家属,那就更不用多少。
起码后世的日本枪男知道小渊的策略后,以后都会选择投票给自民党。
再说了,这也是激发民族凝聚力的好手段。
你个国外教派还敢在我们日本搞风搞雨,必须给予取缔。
“这确实,但眼下还不行。”
小渊惠三心里一动,但又很快叹气否决。
他现在非常需要森派,也就是后世的安倍派支持。
“这样啊,那等学长获得民众的认可我们再执行。”
竹下雅人不死心,迫切希望那些祸国殃民的东西早点被消灭。
“嗯,没问题。”
小渊惠三人比较保守,也看不惯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能力的情况下,他肯定愿意扫清那些蝇营狗苟。
教会的事情暂时没结果,竹下雅人也就懒得继续聊下去。他将话题一转,重新说回经济。
“电脑是世界的未来,政府需要大力扶持相关产业。”
“比如说补贴电信产业,推广宽带光纤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