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星海集团旗下的山一证券,还准备借助这波东风实现在证券行业的逆袭呢。
第一名不做考虑,但摆脱四大之末的戏称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ok,没问题。”
既然说完了正事,保尔森自然不会再多做停留。
他随后又简单客套几句,然后便端着酒杯离开。
无论是他还是竹下雅人,都是今晚宴会的焦点,有许多事要忙。
两人一直聚在一起,对今晚的宴会不是很好。
保尔森这边刚满意的离开,大摩的总裁裴熙亮便在众人的目送下笑着走了过来。
和保尔森一样,他也是来问上市之事。
“这是自然,公司明年就会陆续上市。大摩可是华尔街最好的投行之一,到时候,股票承销商的位置肯定有大摩。”
“非常感谢竹下会长的信任,就是不知道可不可以具体说一下。”
裴熙亮知道自家不可能压过死对头高盛,但他依旧想知道自家能拿到的酬劳。
“最少两家公司的股票主要承销权,这是我现在可以给裴熙亮总裁的承诺。”
大摩和高盛,肯定要在将来的上市承销中拿大头。
但星海集团,也要给别的投行一个机会。
如此一来,两家投行各有两份股票的主要承销机会,就是最合适的分配方案。
“非常感谢竹下会长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大摩绝对会给出最好的承销方案。”
对于青年的表态,裴熙亮非常满意。
他知道,高盛再这一轮竞争中也不会拿到更好的条件。
当然,两家公司现在的差距摆在那里。
高盛就算同样发行两家公司的股票,规模也必然超过大摩。
没办法,谁让高盛和美国政府的关系更近呢?
眼下的财政部长鲁宾,可是高盛的前总裁。
大摩在这方面就不太行,最近这些年在美国政府一直没有头面人物。
更要命的是,大摩现在还内斗不止。规模虽然大于高盛,但力气根本使不到一个地方。
金融行业等级森严,高盛和大摩之后,才是性格狂妄的德银投行负责人艾迪臣,以及做事狠辣的雷曼兄弟负责人福尔德。
虽然这两位,一个说自己就是上帝,另一个整天喊着干死高盛和大摩,但在关键场合,还是会注意形象的。
当然,这也和日本公司注重规矩有关。
如果在美国,两人早就和保尔森等人开撕。
“放心吧,艾迪臣先生,我们肯定不会疏忽德银,你们肯定能拿到想要的。”
“ok,竹下会长选择德银肯定不会失望。无论高盛和大摩给出什么条件,我都可以提高10%。”
艾迪臣非常自我,直接以自己代替德银,完全不将德国总部那些人放在眼里。
不过这也正常,他可是说出过四十岁之前赚不到1亿美元,就是社会垃圾的人。
至于开会时,面对不认识的人询问自己是谁,直接狂妄的说自己是上帝,反而没有那么拉仇恨。
当然,他也有狂妄的资本。
德银作为外来户能在华尔街站稳脚跟,甚至成为第三大投行,完全是艾迪臣的功劳。
如果不是性格问题,竹下雅人都想将他挖角到自家。
“我当然很相信艾迪臣先生的能力,星海电商等公司交给德银负责肯定会有好的结果。”
“外来户能在美国最保守的华尔街站稳脚跟,那可太艰难了。”
美国华尔街看似开放,实则保守程度远超其余行业。
无论是哪家巨头,想在华尔街站稳脚跟都十分困难。就算一时之间风光无限,最后也会以狼狈离开告终。
星海金融如果没有竹下雅人的背后指点,以及从不杠杠炒股,从不做空的风格,估计也会惨死在华尔街的魔爪之下。
德银这边刚结束,雷曼兄弟的福尔德连忙接棒。
“竹下会长,我们雷曼兄弟,绝对以最合适的价格上市股票。”
“我们可不像高盛和大摩,贪婪成性,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投资人利益。”
有叫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
福尔德这位华尔街的斗牛犬一上来就开撕,给同行上眼药。
面对如此情况,青年自然不会傻到应和或者是反驳。
他自顾自的说起自己想聊的内容,将话题轻轻揭过。
星海集团和高盛、大摩没大的矛盾,也不想有这份矛盾。
“我们很相信雷曼兄弟,也希望网络卖场等公司可以在美国成功上市。”
“非常感谢,我们不会让竹下会长失望的。”
除了互联网板块公司,福尔德更想拿下星海电子等公司的股票承销商席位。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他最终还是没说出来。
其实保尔森等人,也有着同样的想法。
不过保尔森更清楚,星海电子等公司的根基在日本,自家很难拿到主承销商资格。
到时候肯定是日本投资公司吃肉,自己等人跟着喝汤。
既然不是主导,他也没那么大兴趣,自然懒得现在问。
“这个自然,如果不是相信雷曼的实力,我们也不可能接受贵公司的投资。”
引入雷曼兄弟和德银,看重的就是这两家投行的拼杀能力。
说不定几家公司上市后,股价能被两人吹到天际。
说起来,无论是德银投行部分业务还是雷曼兄弟,都是借助这次纳斯达克泡沫发展起来的投行。
这也导致,两家公司在华尔街和美国政府内部背景浅薄。
不过无所谓,他需要用这两家公司刺激高盛和大摩,免得出现不愉快情况。
当然,刺激的也不能太狠,所以这两家公司只能获得一个股票主承销商的席位。
至于日本这边的投行,也就是证券公司,全球影响力不足,最多敲敲边鼓。
欧洲资本市场同样如此,除了扎根美国的德银,巴克莱等资本集团也只能跟着喝口汤。
至于同样参加此次庆功宴的中国代表,就很不好意思了。
投资份额有你,但股票承销什么的真没办法。
此时中国大陆太穷,根本没能力承销太多。港岛这个华人世界的窗口较为合适,但又处于严重的金融危机时期。
无论是天时还是地利,都不太合适。
等到05年以后,内地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攒下不少的家底,才是深入发展的合适机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