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草签合同后,接下来的事情,竹下雅人全权托付给小野健次跟进。
<iframe class=“game-frame“ scrolling=“false“ src=“<a href="https:///game/gameads.html" target="_blank">https:///game/gameads.html</a>?count=5&amp;isday=1“ style=“width: 100%; overflow: hidden; 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border: none;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1; background: transparent; height: 550px;“></iframe>
双方大的放向已经确定,估计再讨论个一两周时间,就可以在中国春节前完成最后的正式合约签约工作。
那个时候青年会提前去华为所在的特区签约,给华为提升一波知名度。
说起来,任正非愿意接受星海集团的投资,知名度方面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因素。
因为中国现在还较为贫穷,所以大学生在找工作方面有个较为通俗的潜规则。
欧美外企>日本外企>欧美合资>日本合资>韩国外企>韩国合资>港岛企业>湾湾企业……
华为答应星海通信的投资,在招聘市场的等级就可以从最末等提高到中上水平,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会提高一大截。
此外,华为的产品也会更加的好卖。
因为华为可以打个擦边球,暗示自己有星海集团背书。
还有就是,华为向国外卖设备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招避免初期没人愿意接受的尴尬。
要知道这年头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是一点也不了解。甚至有的人买本《末代皇帝》,就可以说自己是个中国通。
没错,九十年代乃至21世纪初期的时候,中国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就是如此离谱。
除了东亚、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的民众对中国都一无所知。
日本则大不同,靠着几十年的开拓发展,已经在当今世界产生品牌影响力。
同样质量下的产品,尤其是电子类产品。通常是日本产的价格更高,并且更好卖。
如果问谁对华为访问星海通信一事最关注,那非中兴莫属。
因此任正非一回国,侯文贵就迫不及待的登门拜访。
“老任,那边是什么情况?”
前世华为和中兴,在1998年前基本没什么交集。
因为在交换机领域,两家公司在当下都是不起眼的新玩家。别说是和外资企业相比,就是大唐国际和巨龙集团都完全比不了。
所以两人现在的关系,因星海通信的同时投资反而不错。
这也是为什么,侯文贵可以在任正非刚回来就拜访的原因。
不过两家公司业务近似,早晚会形成竞争关系,所以任正非并没有正面回答。
“星海集团不愧是享誉世界的大公司,单单是子公司星海通信,都建设的像科幻电影一样。”
“真希望华为将来也可以发展到星海通信的水平。”
面对任正非的答非所问,侯文贵这位教师出身的公司负责人情绪没有任何变化。
他再次冷静的笑着说:“星海通信背靠星海集团,设备什么的肯定都是挑着好的来。”
“但我相信我们两家公司,将来也都会有的。”
“据我所知,星海集团在投资方面可是世界顶级。”
“别的不说,早先都要破产的诺基亚,在接受星海集团投资后很快就起死回生,现在已经是世界前三的手机生产商。”
为了增强说服力,星海集团长期将几个投资大成功的项目放在嘴边。
尤其是诺基亚,更是每次投资必说。
迷信也好,偏见也罢。
几乎每一位公司创始人,都希望自己的投资人资源丰富,项目成功率高。
因为如此一来,也就证明自己有更大机会成功。
投资失败多次的投资人,有前途的项目都会委婉拒绝。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除此之外,诺基亚的案例也可以展现出星海投资的特点。
走企鹅的投资路线,不干涉公司日常事务,不会威胁到管理者的权益。
也正是因为这两大特点,很多公司创始人才更愿意接受星海集团的投资。
然后说着说着,侯文贵老先生话锋一转。
“不过老任,我听说星海集团会给我们两家公司对等条件。不知道你们那边都谈了些什么?”
“没谈啥,就是融资多少钱和分几批打钱,每批打多少钱的事。”
任正非早就问过竹下雅人,是不是无论华为得到什么好处,中兴那边都无条件复制。
青年给出的条件自然不是。
两家公司条件一样,是说公司估值相同,以及都会给全套小灵通技术。
至于cdma和gsm移动通信基站技术,那是华为钱买的,根本不算。
“哦,分几批,每批多少钱?”
“分三批,每批钱数一样。每批掉大半后,就可以申请,星海集团5天内就打钱。”
星海集团自然不会一股脑的将钱全部下发,那实在太愚蠢了。
万一人家拿钱转移跑路,岂不是要傻眼。
不过考虑到华为和中兴都是硬件公司,所以星海集团减少了发钱的批次,从而尽可能的满足公司的快速扩张要求。
“这样吗,看来我们要重新规划项目了。”
每批次1.2亿美元,足以将公司的实验设备都更新一遍。许多大型国企,短时间内都拿不出这么多外汇。
侯文贵推翻原本的预想,决定大干一笔。
不过生性保守的他,并不准备像任正非那样梭哈。而是一点一点的发展,避免出现严重外债。
“是啊,我们公司也要重新调整布局,多增加一些项目组。”
李一男和郑宝用的争端,本来让他很为难。因为当下公司资源有限,根本无法同时满足两人的研发需求。
现在不一样了,华为马上就会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新项目。
然后实力更强的李一男,除了华为的立司之本交换机项目,还要负责cdma项目组。
而水平稍差一些的郑宝用,则负责较为简单的小灵通项目组。
如此一来,两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矛盾。他本来想要牺牲掉的郑宝用,也会有新的春天。
是的,如果没有星海通信的横插一脚,郑宝用很快就会被明升暗降到养老岗。
没办法,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就是成王败寇。
郑宝用确实在华为早期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他华为估计还是个小微企业。
但他主持研发的jk1000数字交换机失败了,而李一男主导开发的c&amp;c08则大获成功,所以他只能退居二线。
如果竹下雅人是任正非,也会做出同样的决策。
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必须是技术实力最强的那一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