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马国舅征瘟疫
回京的马寻格外勤快,连续第二天早起,匆匆的赶去上朝。
还是一如既往的在和徐达等人閒聊,等到太子出现就老实站定,然后上朝。
看到马寻如此自觉,朱元璋还是欣慰的。虽然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但是这个小舅子好互是进步了点。
朱元璋开口了,“太子祭祀皇陵,多有徐国公辅助之功,赐徐国公彤弓一柄。”
彤弓,表面上看起来是漆成红色的朱漆弓。
可是这象徵的意义是天子用以赐有功的诸侯或大臣使专征伐。
明朝现在有彤弓的,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和冯胜这两大国公也没有捞著彤弓。
马寻立刻出班,“臣领旨谢恩!”
朱元璋和朱標也都在笑,要是放以前,马寻肯定谦虚、推辞。但是现在是真的进步了,知道这是在朝堂,先谢恩再说。
至於皇帝给马寻赐彤弓,没人觉得心里不平衡。
羡慕是真的,別的大將纵横沙场未必能得到这些赏赐,可是马寻跟著太子去祭祀就能得到如此封赏。
这也没办法啊,谁让他是太子的娘舅,再者就是这位確实有一定的功劳。
朱元璋看向满朝文武,说道,“诸位爱卿,可是有人觉得朕封赏太甚?”
这时候自然没人出来唱反调,哪怕有人心里確实如此觉得,只不过也没理由这时候跑出来。
朱元璋指了指马寻,说道,“徐国公乃徐王之后、皇后亲弟,医治皇后、太子,诊治魏国公、郑国公、卫国公,军中多少將士受其恩惠,汝等也该知晓。”
马寻有些脸红了,被人夸奖还是要谦虚一下,但是心里还是比较高兴,这些夸奖也不算是夸大。
朱元璋继续说道,“如今各地城隍庙前树碑,多是徐国公辅佐皇后、太子妃梳理的生育之法,汝等也该知晓。”
华高就立刻打量四周,谁要是这个时候露出不屑等神情,下朝后立刻去打人。
还好,华高没有用武之地,这些官员们別管心里是怎么想的,也都知道这是大事。
甚至不少人私下里也是在认真总结,尤其是女眷、当家主母,那更是要牢牢的將备孕等一系列事情记住。
传宗接代,在什么时候都是『头等大事”。
朱元璋继续说道,“苦百姓冬日引火之难,徐国公耗费心力制出煤球。其他诸事暂且不提,徐国公年少多在福建飘零,深知倭寇祸害之苦。”
这就有些夸大了,但是马寻也没反驳。
朱元璋继续说道,“徐国公此前主动领靖海之事务,愿统辖水师盪清倭寇,清剿张土诚、陈友谅等残党,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朱元璋的话音刚落,不少人都忍不住小声在议论了。
赐弓什么的,难道只是提前给的封赏?
在大家的认知当中,这位徐国公接下来必然是继续留在京城,成为皇帝、太子的传声筒。
胡惟庸匆匆出班,连忙说道,“回陛下,徐国公军功甚高,他若统辖水师,必能肃清江海!”
破庆阳首功啊,隨徐达北伐立功。
都说这位徐国公在大都督府不做事,可是一旦让他出去领兵,必然能大胜。
现在都说皇帝的侄子、外甥是天生的帅才,一个赛一个的能打。
但是皇后的弟弟也不可小,也就是开国后战事相对少了,要不然这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军功並不逊色於徐常的人物。
陆地上的敌人现在是僧多粥少,那就让这位徐国公去打海上的敌人吧。
李善长也连忙附和说道,“陛下,徐国公在军中颇有威名,又能节制诸將。他若统辖水师,必能服眾!”
打倭寇是大事,但是更多人內心里还是不太在意海洋。
说到底就是观念的问题,如今的人就是认为“天圆地方』、“神州大陆”,大海上最多只是倭寇这些罢了。
至於海外,也没人认为海外有什么可取之处,神州大陆物华天宝,什么好东西没有?
朱元璋看了看李善长和胡惟庸,有些事情他也心里明白。
这两位著急忙慌的认可马寻去管水师,可不见得就是真的认可马寻的军事能力。
马寻身负重任要离开京城,这对於不少人来说是好消息啊。
这就是个让人无处下嘴的刺蝟,不敢招惹也就罢了,主要是他还经常搞出一些事情。
朱元璋隨即笑著开口,“倘若朕的爱卿们都能如徐国公这般,那才是社稷之福。”
徐达立刻出班,“启奏陛下,臣此前私购良田,以至於凤阳土民、迁户田地不多,臣愿返还。”
朱元璋摆手,“这事再议。”
再议?
那就是皇帝的態度“软化”,先前是觉得徐达等人买地是正常的行为,可是现在似乎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信號已经发出,接下来就是要看这些文武百官们的表现了。
朱元璋看向马寻,问道,“徐国公,你要统辖水师,你有何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