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忽然问道,“上回没事去军中转了转,你弄的火炸了不少。”
马寻急忙纠正说道,“那些本来就是试製的,不炸才是怪事。”
“又缺铜了?”朱元璋提醒说道,“你要铁、要钢,我都能给你。真要给你铜也可以,只是量不多,朝廷也拿不出来更多的铜。”
马寻要铜製作火器,这些事情一些身边人也知道。
別人现在都是在制铁炮、铁,偏偏马寻想要用铜去制大炮。
这可给朱元璋气的不轻,按照如今这情形,也不担心有人偷偷將铜炮给溶了马寻立刻说道,“铁这些东西太容易炸膛,还是铜好一些。”
“好一些,你说的轻巧,朝廷有铜吗?”朱元璋没好气的说道,“真要是铜管够,用得著煞费苦心的制宝钞吗?”
大明宝钞,这是无数人的槽点。
可是放在眼前这局面,这也是朱元璋最无可奈何的选择之一了。
一百五十万的军队,军费等基本上占了大明一年的粮税。
而在大明开国的前七年,发生灾荒次数多达四十次,发生灾荒的地方大多在北方和直隶等地区。
这可就是要了老命,因为元朝的前车之鑑近在眼前。
每一次严重的灾荒过后若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失去民心还会步上蒙元统治失败的后尘。
因此朝廷只能採取的免租、免税、賑米、賑钱等措施,一方面能够起到安抚民心,化解矛盾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国家財政收入的消耗与减少。一遇灾荒之年,国家不仅粮食收入减少,还要从国库中向外大量输出。
就比如说去年松江府受灾,朱元璋赐灾民八千二百九十九户,每户铜钱五千,这就超过了四千万文。
而去年一整年,朝廷铸造铜钱两亿文,单是松江府的賑灾就占了去年铸造铜钱的百分之二十三。
朝廷的压力极大,因为賑灾都是直接赐铜钱的。
其实在宋代开始,就出现了铜荒。明朝更是如此,朱元璋甚至採取了实行对铜的垄断,禁止民间藏铜,可是依然无济於事。
铜依然不够用,在经过了元朝纸钞暴跌、失去民心之后,百姓其实只认铜钱而想要解决眼前的困局其实只有两个法子。
一个自然是发行宝钞增加財政收入,一个就是除非朝廷忽然间涌入海量的资源,比如说粮食、布匹等等。
所以在去年,朝廷就设立了宝钞提举司,朝廷准备发行纸幣也是刻不容缓了毕竟开国七年了,还没有法定的纸幣,这也说明了大明开国后的事情多的有些可怕,这么重要的事情都耽误了。
看到马寻在笑,朱元璋问道,“你笑什么?”
马寻笑著开口,“我在想著帮姐夫搜刮民脂民膏。”
朱元璋沉著脸问道,“怎么就是搜刮民脂民膏了?”
“得想手段啊!”马寻说道,“我就觉得宝钞这东西好,可是一不小心就是成了朝廷敛財的手段,那可不就是搜刮民脂民膏了吗!”
朱元璋气恼无比,“瞎胡说什么呢!
一马寻认真说道,“姐夫,现在的钞法还规定了宝钞与铜钱、白银的比价。钞一贯可相当於一千文钱或是一两白银,是这么个数吧?”
看到朱元璋点头,马寻又问道,“宝钞与白银、黄金之间並不可以相互兑换,只能是民眾用金银通过行用库向政府单向兑换宝钞。”
朱元璋还是点头,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其实以国家信用为货幣背书,这是比起此前的朝代有进步性。
可是中国並不是盛產金、银、铜的国家,大明在宝钞在发行之初便是无任何准备金的不可兑换货幣,这依靠的是政府强制力与国家信用。
其实现代国家的纸幣同样是凭藉国家信用发行並使用的不可兑换货幣。
“姐夫,那要是以后隨便印宝钞,朝廷缺钱了就印,最后不还是百姓承担了?”马寻直接说道,“发给百姓的是宝钞,这是钱。百姓拿到了手里想要以宝钞抵税,朝廷不认,这还算钱吗?”
朱元璋脸色阴沉,“谁敢擅发宝钞?”
马寻直接说道,“你不擅发,说不定有人擅发。再说了,遇到了急事就发宝钞,也不计个数、也不准兑换。那民间的宝钞越来越多,这和蒙元时的纸钞有何两样?”
徐达和汤和都忍不住看向马寻,都说马寻谨慎、胆小,可是这小子有些时候胆子大的厉害。
不过他们也不认为这就是在顶撞马寻,而是有些事情必须要说。
好岁也是朝廷的国公,哪能真的尸位素餐,什么事情都不管不顾呢。
尤其是看到了朝廷的一些不足,那就说出来,这才是忠君爱国的体现,这才是忧国忧民、宅心仁厚的徐国公该有的样子。
除了有些懒、不爱过问政事,这位徐国公在其他地方可没得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