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医理,朱元璋也没了太多底气,他这个皇帝有一点好,那就是不懂的事情不太多说。
常婉就继续说道,“父皇、母后,舅舅素来都是眼界高的人。寻常人看到医官有如此大用早就邀功了,偏偏是他只看著医官还有不足。”
这一下朱元璋和马秀英也不反驳,他们心里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在朱元璋的眼里,大明的医官、医士完全足够用了,以前的那些人打仗也多半如此。
可是马寻想著其他的法子,做出来了极大的成绩之后没有急著报功,还在尝试著进一步的完善。
学院培养出来的医官在四川立下不少功劳了,在朱元璋看来就该推广全军了。
结果到了马寻那里,居然只是一个实验,就差给批的一无是处了。
朱標继续说道,“我倒是觉得没必要让舅舅非得管著朝堂的事情,他志不在此。”
“这世上又有几人能顺心如意,就想著自己即可?”朱元璋严肃起来,“他本来就是閒散的性子,再放任他,你能准他以后出去云游?”
这一下朱標也不说话了,因为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他都觉得他那个舅舅最少是需要在京城,需要身上有些官职。
马秀英也说道,“天天督促著还是不上进,放任不管的话肯定更不乐意做事。你看看他给老二几个教的,除了打仗就种田了。”
朱標开始抱怨了,这也是心疼弟弟们,“老二几个现在不敢回京了,说是稻子没种好。”
朱元璋和马秀英对此倒也不意外,主要是朱几个晚稻种完了,所以欠收是早就註定的事情了。
早稻的產量就有些不堪入目,晚稻再来一个欠收,大明的四大藩王现在都瑟瑟发抖赖在凤阳不愿意回京城挨骂。
朱標也有些哭笑不得的说道,“倒是有一点好,老二几个算是知道百姓的不易了。明年再种一年稻子,到时候就能翻身了。”
朱元璋和马秀英都是笑而不语,觉得朱標还是太乐观了,才种一年田是有些经验了。
但是一个合格的农民,那是从小耳濡目染,不是种了一年田就知道怎么样施肥、怎么样除草,怎么样把握节气。
朱元璋也有些抓头,他是种田的行家,但是他的儿子们没一个擅长种地的。
包括马寻这个小舅子,指导朱几个种地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就是不下地,
因为一下地就露馅。
皇宫这边在发愁马寻的一些事情,他是穿著粗布衣裳、手上全都是泥巴。
“注意好比例。”马寻看著工匠,认真说道,“这些煤粉混著点,別给弄的太实,得有些孔洞。”
摇煤球是一个技术活、力气活,而马寻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努力的培养第一批摇煤球的工匠。
现在都谈不上摸著石头过河,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鑑,他需要从头开始摸索何大拎著个煤炉过来,“国舅爷,可是这么个玩意儿?”
马寻立刻仔细的看了起来,煤炉这玩意儿其实不难造,注意炉底的通风口就好,主要还是炉胎,这些事情难不倒工匠。
“是这么回事。”马寻立刻笑了起来,“就是这个通风口改小点,巴掌大有些大了,再改小一点。”
何大就说道,“一会儿就让人弄,只是这弄个铁片片不就是碍事吗?”
马寻立刻道,“你懂什么?寻常人家烧火,灶里的柴还不能塞满,得有气流通才行,煤炉自然也是如此。”
何大仔细想了想,好像是这样,不过隨即说道,“那家里的灶台有锅,用这玩意儿还得配口锅。”
“锅是稀罕玩意儿?”马寻就嫌弃说道,“我们这是草原,缺了锅?”
朱元璋已经下令了,铁器、茶叶不许进入草原,其中他將铁锅列为战略物资,在大明隨便用。
可是蒙古人想要买铁锅,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有些事情就是你习以为常的,对於別人来说就是稀罕玩意儿。
造出来蜂窝煤、煤炉,到时候肯定要有锅、水壶等,买煤球对於一些百姓来说也是负担。
不过仔细想一想,就算是没有煤炉,百姓也需要烧柴火,那一样是需要钱到底是煤炉划算,还是买柴火烧灶划算,到时候就是百姓自己去衡量。
真要是到了冬天,柴炭的价格能够相对平稳点,那也是一个好事。尤其是京城这么多人口,柴真的不够烧,周围的山都要砍禿了。
蜂窝煤到底有没有用,这些事情自然也就是交给百姓们自己去判断,马寻要做的事情就是让百姓们多一个选择。
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一种尝试,看看能不能为朝廷带来更多的税收。
毕竟煤矿等现在基本上是归朝廷管,私自挖矿的事情不是没有,只不过这些也是上不了台面。
只差临门一脚了,研究出来蜂窝煤,在马寻看来绝非是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