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左中郎将
“有人在暗地里监视我!”黄琬心中闪过一个念头,他又想起先前家中那些突然出首告发和作证的家奴们,只觉得黑暗中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这种赤裸裸暴露在他人目光之下的感觉是平生从未有过的,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回到屋内,奋笔疾书起来。
————————————————————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四月。
“这是黄琬送来的第几份自省书了?”魏聪看着窗外的雨水,随口问道。
“第几份?”卢萍扳着指头数了数,用不那么确定的语气答道:“第八,还是第九?我要先去查一下,才能确定。”
“算了,不用查了,也差不多了!”魏聪转过身来:“人家是荆州名士,爷爷是三公,也不能太折辱人家了。就这样吧!你派人去告诉黄琬一声,就说此事就到此为止了。还有,我打算请他来我幕府中出仕!”
“明白了!”卢萍应了一声:“那些自省书呢?要怎么办?”
“当然是留档保存啦!这玩意将来说不定还有用,还有,黄家内的监视不能撤!”
“明白!”卢萍问道:“郎君你还并不信任此人呀!那为何要请他来你幕府出仕!”
“黄琬爷爷是三公,他家又是世代相传尚书。这种人能来我的幕府效力,对我的声名很有好处,而且他一旦入了我的幕府,就是我的门生故吏,与我有君臣之义,至少明面上他是不敢和我对着干了。”
“这倒也是!”卢萍点了点头:“那我立刻去安排!对了,你既然不相信黄琬,那他来你幕府里,你就不怕他暗地里和外头勾结,泄露机密?”
“这你不用担心,他不会有机会接触机密的!”魏聪笑了笑:“我准备让他出任祭酒之职!”
“祭酒?这不是管太学的官吗?你幕府里要这个官做什么?”
“用处可就大了!比如我看某个人不顺眼,但又不能杀他,也不能抓他。那就命令他去黄琬这里听讲,学不好就不让他走。”
“哈哈哈哈!”卢萍闻言笑了起来:“你这办法可损的很,不过需要这么麻烦吗?”
“当然,在咱们大汉,做任何事情都要师出有名,名声臭了那就会被群起而攻之,那可就惨了。黄琬可是尚书大家,让人去他门下求学,谁听了都不能说我是拘禁、苛待了他!求学嘛,三年五年不算少,七年八年不算多。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倒是!”卢萍点了点头,正如魏聪所说的,东汉时士子求学之风极为盛行,像黄琬这种儒学大家开门授学的,从全国各地前来求学的上千都不稀奇。求学期间这些学生往往带着仆役家什,就在老师附近居住,甚至会形成专门的村落市镇,求学时间长达十几年也很常见。如果魏聪把不顺眼的家伙踢到黄琬手下求学,任凭是谁都没法说他苛待别人。
卢萍离开之后,魏聪转过身,继续看着窗外的雨水。在他的记忆里,当地的雨季要比现在来的晚一点,通常都要五月以后。不过这对于蛾贼来说可是一件大好事,雨季就意味着涨水,涨水就意味着舟师的作用更大。已经控制了扬州南部和荆州东南角大片土地的蛾贼无异在舟师上远远胜过已经被赶到南阳盆地的官军了。当然,在这件事情上得利最大的是自己,毕竟谁都知道,江陵是大汉最重要的水军基地之一,而现在控制在自己手中。
————————————————————
雒阳,大将军府。
“袁公,你看看,这些都是弹劾冯绲的奏疏!”窦武一脸的苦笑:“几乎都要求易将,还有要将冯绲下狱治罪!”
“这两者其实都是一回事!”袁隗摇了摇头:“一旦易将,冯绲就肯定会被下狱治罪。仗打成这个样子,他是脱不了干系的。只是易将的话,换谁呢?”
“张奂如何?”窦武问道。
袁隗没有说话,只是双目微闭。窦武咬了咬牙:“那皇甫威明(皇甫规)呢?”
袁隗还是那副老样子,就好像根本没有听到窦武的问题,窦武咬了咬牙:“那段颎呢?”
袁隗这回终于睁开了眼睛:“延平,南阳那边发来的告急文书你也都看了吧?旬月大雨,河水暴涨,蛾贼舟师如山,几与城平。你说的这三人可都是凉州人!没错,他们三个都是良将,可他们这辈子都在和羌人和匈奴、鲜卑人打交道,连黄河以南都没去过几次。你让他们用什么去对付蛾贼的舟师?”
窦武这才反应过来,面色微红。东汉中后期由于羌乱的缘故,所以军事重心集中于西北地区,尤其是凉州地区,所以军事人才也荟萃于凉州,凉州三明(皇甫规,张奂、段颎)便是其中的代表,其中皇甫规的资历、声望最高,窦武算是他的晚辈,所以称其字不明。
“那就只能还是用冯绲了?”窦武问道。
“大将军!”袁隗叹了口气:“要对付舟师,就只能用舟师。朝廷的舟师无非在荆州,交州,扬州三地,扬州现在多半被蛾贼占领了,荆州的江陵和交州现在都在魏聪手中。要平定蛾贼,是离不开此人的!”
“可是此人总是推诿——”